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创社区戒毒管理新模式:四位一体破解复吸率高

2013年04月18日 09:13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四位一体破解“三难一高” 戒毒康复人员将全部安置

  “阳光工程”:中国戒毒管理贵州样板

  贵州省近日召开禁毒工作会议,要求将全省戒毒康复人员纳入安置,实现县区全覆盖,以此确保“阳光工程”综合模式体系的全面推进。

  “阳光工程”是近年来贵州省结合实际,逐步探索的一项社区戒毒管理新模式。此举初步破解了强制戒毒人员重返社会后戒断巩固难、管理控制难、融入社会难、复吸率高的“三难一高”难题。

  《国家禁毒委2012年中国禁毒报告》指出,“将贵州省‘阳光工程’经验向全国推广,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全面推开。”

  “戒毒管理,难在有效控制复吸,关键在于堵牢毒源。加强禁毒管理预防,需要公安机关的严格打控,更需要全社会对毒品危害性的了解和抵制。”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禁毒委主任崔亚东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阳光工程’四位一体化模式,是近年来我省针对戒毒管理难题探索的一项社会管理创新,它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依托社会企业接收安置,以此实现戒毒康复人员过渡阶段的有效衔接,助其真正摆脱毒瘾、重新融入社会。”

  崔亚东说,将此确定为“阳光工程”,寓意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戒毒康复人员的特殊关爱像阳光般温暖,也希望他们永远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

  源头治毒:打控与预防相济

  记者从贵州省公安厅禁毒总队获悉,2012年该省破获毒品案件数同比上升18.9%,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17%,其中全省禁毒部门利用禁毒情报研判系统协助破获毒品案件数、缴毒量均居全国前列。

  “贵州是毒品进入内地的便捷通道,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地理位置,贵州省禁毒工作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主要体现在毒品过境、吸毒群体庞大、部分地区外流贩毒、合成毒品危害加剧等方面。”贵州省公安厅副厅长赵翔告诉记者,为此,贵州建立了6个毒品检查站和流动检查站开展查截,各级禁毒部门按照以打开路,以打促防,“打零包、大收戒”、“堵源截流”、“专案侦查”的整体思路长期开展专项行动,目的就是为了肃清毒源、萎缩毒品消费市场、打压毒品泛发态势。

  据统计,2012年贵州吸毒人员新发现登记率为13.64%,比全国低4.88个百分点。然而,赵翔认为,仅凭公安机关“刚性”的严盯死堵并不能彻底解决毒品渗透问题,唯有“刚柔并济”加强宣传预防,让广大群众意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形成远离毒品、抵制毒品的社会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源头治毒。

  “全民动员,禁毒防毒,创一流文明城市;莫沾毒品、莫交毒友,防毒反毒、人人有责;开展创建无毒校园活动,确保一方净土……”今年以来,贵州各地市民发现,过去常见于横幅、大墙上的禁毒宣传标语,悄然在市中心、商业广场以及各路公交车的LED屏上流动播出,逛街、等车之余,市民在不经意间就可受到毒品危害知识教育。

  贵州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文发祥说,“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根治毒品首先要在群众意识中植入抵制、拒绝的观念。在‘阳光工程’四位一体综合体系下,毒品预防管理尤其需要引导全民禁毒意识的树立和养成。”

  安置衔接:帮扶与治疗同步

  每天上午9点,康黔生(化名)都会准时放下手头的缝纫活,从工作车间走到医疗室,在服用戒毒药品片刻休息后,他又会回到岗位继续工作。

  康黔生是贵阳市所辖清镇市村民,2005年外出打工期间交友不慎染上毒瘾,几年间强制戒毒6次,为吸毒他变卖了全部家当。“每次强制戒毒,我都下决心不吸,可一回到那个圈子就再次捡起来。去年4月,我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县政府安排我到县‘阳光企业’工作,在这里我既能通过劳动赚钱,还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康黔生说。

  目前,像康黔生这样得益于“阳光工程”获得安置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该省共计23768人,其中集中安置6454人。

  “强制戒毒人员重返社会后,多会面临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甚至包括复吸毒品的诱惑,若得不到妥善安置和及时根治,不仅是一条不归路,甚至是一条邪路。”赵翔边介绍,边向记者列举了过去几年中因吸毒引发犯罪的数据。数据显示,贵州省近年来侦破的“两抢一盗”案件中,因吸毒引发的财产型案件平均比例竟达到40%。

  崔亚东说,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毒品受害者。他们重返社会后很难自食其力,打工,企业不收,回家,亲人不要,散混到社会重染毒品没有了毒资,就又会去实施抢劫、盗窃等。“阳光工程”正是通过解决就业实际问题,让他们在“阳光企业”中自立自强远离毒品,进而使他们重拾自信,找回自尊。

  据介绍,为加强“阳光工程”强戒人员的安置衔接,该省自主研发创新了“刑释解教人员管理系统”,实现对社会吸毒人员的动态化管理、“阳光工程”数据采集,以及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信息的无缝对接。

  此外,该省还按照每20名吸毒人员对应一名社区戒毒专职人员的比例配备戒毒专干,目前,该省共有戒毒专职专干3840人,部分地区已将戒毒专干纳入事业编制以确保队伍稳定性。

  “让强戒人员重返社会后能够重拾信心、安身立命,并且对其进行同步追踪治疗,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戒毒管理的标本兼治。”崔亚东说,“身瘾易去心瘾难除,长期以来,禁毒管理始终面临吸毒人员戒断巩固难、管理控制难、融入社会难、复吸率高的‘三难一高’瓶颈难题,而‘阳光工程’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创新,正是对症下药,从根部治愈了此项顽疾。”

  统筹经营:创业与发展齐行

  李华(化名)是织金县珠藏镇一个小砂厂的老板。2007年,他发现自己身边竟有17位亲属染上毒品。“当时我震惊了,为劝他们戒毒,我好话说尽,可我刚离开他们又开始偷偷地吸。于是,我索性把他们带到砂厂干活,一是让他们有个营生干,转移注意力,二是为了方便监督。”李华说。

  李华的构想成功了,17位亲戚在他的“严盯死守”下终于彻底断毒,而这个小砂厂也成为珠藏镇“阳光企业”的雏形。此后,在当地政府的倾力支持下,李华逐渐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共接收安置强戒回归人员50余人,年创产值560余万元。

  “这也是‘阳光企业’自主创业模式的典范。”文发祥说,“目前,在‘阳光企业’创办模式上,各地区逐步探索出政府领办、政府主办、政企合作、企业自创、企社合作五大统筹模式,借此解决强戒人员的接收与安置问题。”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贵州省共计投入“阳光工程”经费1.62亿元,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余项,其间共有100多名企业家积极参与“阳光工程”。截至目前,该省各地共建“阳光企业”144个,逐步形成“阳光工厂集中安置为核心,其他企业分散、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体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2年底,该省还将“阳光工程”纳入“2013年贵州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要求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大力度,集中安置人数达到戒毒康复人员总数的50%,同时,各级政府要把“阳光工程”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在“阳光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确保“阳光工程”综合体系的全面推进。

  “‘阳光工程’是一项综合各方资源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有效对接。‘阳光工程’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党委政府、企业家、社会各界对吸毒人员阳光般的关爱,是共产党执政优势的体现。实践表明,‘阳光工程’拯救的是生命,是一项‘生命工程’。”崔亚东表示,从“‘阳光工程’目前施行状况来看,仍存在部分地区认识程度不足、保障不到位等情形。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阳光工程’立法进程,以此实现‘阳光工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长效化,全面带动禁毒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确保平安贵州建设稳步前行。”(记者阎志江王家梁 通讯员李忠将)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