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原隧道信号维护者:自嘲20公里“一日游”

2013年05月21日 1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5月21日电 (记者 杨艳敏)铁路信号设备被形象的比作列车运行的眼睛,近日,记者走进地处祁连山雪域高原的乌鞘岭特长隧道,探寻高原隧道信号维护者鲜为人知的生活。

  “列车即将通过乌鞘岭隧道,请列车工作人员及时锁闭厕所。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公里....。。”这是在兰州与武威区间行进的列车上时常能听到的广播通告。过往的旅客都有这种体验,列车“嗖”一声钻进隧道,车厢内顿时风力强劲袭来、温度骤降寒气裹身而来,随即列车就被吞没在了未知的黑暗之中。乌鞘岭特长隧道是中国第三长的铁路隧道,全长为20.05公里,海拔3650米。兰州铁路局兰州电务段武南信号车间打柴沟信号工区便担负着兰新线上这一咽喉要道打柴沟一侧10公里内铁路电务设备的维修养护任务。近日,记者就走进这个工区,切身感受了职工们在高寒气候下那些不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

  通勤车晚点到达打柴沟站,记者见到了略显羞涩的工区王工长。据他介绍,虽然工区设在车站,但他们真正的作业地点还在遥远的11公里外,所以想要一处不漏地开启“乌鞘岭隧道一日游”,还得做足长途跋涉的心理准备才行。

  次日清晨,记者随打柴沟信号工区的4名职工一起,骑上自行车前往乌鞘岭隧道内进行信号设备维护。自行车驮着检修作业用的工具,在历经平坦和颠簸之后,终于到了隧道口大坡上方,大家不得不卸下工具,将工具连同自行车顺着陡峭、狭小的几十米的台阶扛到洞口。这是一次危险而费力的工作。到了洞口他们顾不得休息,又要趁着列车通过间隙迅速进洞,而且必须赶在作业点前到达作业位置。所以,进洞以后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他们会尽量走快些,记者都有点跟不上趟了。

  隧道里幽深黑暗、粉尘弥漫、手电筒的光只能照亮前方一小块地方,在仅一米宽的路基上,他们走的小心翼翼,到隧道最深处的作业点要近10公里,一路上要不时的躲避列车,前方看见车灯时,迅速到就近的避车洞躲避。这个过程令初入隧道的记者胆战心惊,因为当客车以120公里的时速在身边通过时,巨大的轰鸣声振聋发聩,同时强大的气流狂揽尘土,充斥了整个隧道空间,令人呼吸困难,眼睛迷离。等不到尘雾散去,他们便迫不及待的相互吆喝着继续向作业点进发。

  一个小时后,他们到达作业点,开始借着手电灯光对信号设备进行检修。两个半小时的检修紧张而有序,作业结束时,他们反问记者感受如何,记者笑说:“真羡慕你们干的热火朝天的劲头,因为我早已冻得手脚僵麻了。”“哈哈!这只是我们‘长征’历程中短暂的三个小时,接下来还有新的征程!”刚分来工区的小宋接起了话茬儿。而后,记者便跟从他们对其它设备进行点外检查,大家边走边幽默喊话,一方面排解着入洞太久可能造成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对看到出口的光明有了更大的希望。

  隧道内的作业任务终于完成,他们原路返回,从头至尾已经过了5、6个小时。出洞的一瞬间,阳光刺毒地让人睁不开眼。此时大家面面相觑,一张张黑头土脸的神气模样,让他们各自都忍俊不禁起来。王工长说:“其实,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故障处理时,我们会在隧道里停留更长的时间。走出洞口,兄弟们都已是很疲惫了,但最令人头痛的是还要把自行车再扛回地面。”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那近90度垂直的陡坡简直令人顿生畏惧,记者背着摄影设备下台阶都感到害怕,更别说职工们扛着车子和工具了。下到一半,只觉两腿发软、胸口发闷,紧张的喘气声甚至盖过了火车的轰鸣声!安全着陆到来时的地面,似乎才是最轻松的时刻,大家长舒一口气,总算可以放松休息了!整个作业历程达40公里,往返时间7、8个小时,从朝阳初升到日暮西山,一整天充实而快乐,这就是被职工们戏称的“乌鞘岭隧道一日游”。

  打柴沟信号工区地处偏远山区,职工离家较远。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职工很多时候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尤其是工区的一些看起来很年轻的“老同志”,他们自上班第一天起就在这里,一守就是十几年,但他们从不叫苦累,从不发牢骚,乐观向上,肯与坚守;短暂的时间里,记者同时也感受到了大家的团结友爱,同事的气氛和谐,工区的温暖如家。工区墙上“优秀职工小家”称号的牌匾把这朴实无华的小家点缀的熠熠生辉,这是他们在这茫茫雪域高原为行车安全努力而来的至高荣誉。(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