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苏南京46户拆迁“骗房”涉案5000万元被严处

2013年06月18日 11:1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南京46户拆迁“骗房”涉案5000万元被严处——

  岂容富人装穷折损社会公平

  昨日下午1时许,南京纪委官方微博“钟山清风”的一则消息引发高度关注和热议——

  “市执纪执法部门联手出击,严肃查处南京南站项目拆迁安置中弄虚作假、骗取安置房和拆迁补偿款一案。现已查明,有46户作假骗房,其中34户还骗取了拆迁补偿款960余万元等。”

  据悉,去年底,南京雨花台区纪委接到相关举报。随后组成专案组展开调查,先后对900多户拆迁安置对象档案反复比对分析,终于从一家同期有多本房产证、但版本却有三四种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鉴定证实,这些房产证系伪造。也就是说,这些拆迁户实际仅1套房,却伪造多个房本,骗取安置房或高额安置款。据目前了解,该案涉案金额高达5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造假“骗房”事件绝非个案。就在6月初,南京相关部门发现栖霞一国土所所长也造假骗取了拆迁安置房。

  不仅“骗房”,目前社会保障救助中,还存在“骗低保”“骗医保”等欺骗行为。“富人装穷”,占用了有限的救助资源,形成社会不公。安置房、低保等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都必须以真实准确的家庭财产性收入和资产状况为基础。社会救助已经过多重审核,为何还会出现诈骗漏洞?

  省民政厅救助处处长蒋同进说,当前城市居民“人户分离”现象普遍,收入也日渐多元化、隐蔽化,传统的自律、社区公示、邻里查证咨询等审核方式已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而家庭收入核对,涉及公安、住建、地税、工商、银行、证券等十几个部门,仅靠民政一家之力,已难以做到真实准确。

  以低保审核为例,目前南京规定申请低保家庭银行存款不能超过12个月的低保标准,即三口之家存款不能超过1.8万元。但审核中,民政部门无权查其家庭成员的银行账户,只能以申请人自觉申报为准。股票红利、债券利息、基金红利等情况更是摸不到。

  省住建厅住房保障处处长曹云华也表示,当前各部门之前存在体制障碍和信息壁垒,适时联网难。也因此,我省推行保障房制度十余年来,“保障房住得进退不出”几乎成了无解的难题。

  家庭收入认定其实也是世界难题。世界银行一项评估结果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家庭收入认定的准确率也只有85%左右。我省保障房收入审核准确率已近80%,但20%的失误,依然有损救助“雪中送炭”的本意。

  据介绍,发达国家已建立完备的征信体系,一旦隐瞒收入,逃避缴税,惩罚很严,代价高昂。而且,大多数个人收入和消费,都留有痕迹,比如租房,房东获得的租金必须缴税。此外,居民消费超过一定金额须经银行转账,不存在隐形支出和收入。而国内诚信体系缺失,“富人装穷”违法成本几近于零。

  “所以,我们也需要这样一套机制,并建立科学的数据库,变事后追查为事前预防。应保尽保,应退则退。”蒋同进表示。

  采访中记者获悉最新消息,2014年底,我省13市将全面构建家庭收入认定信息核对制度,配备审核专人,建立信息平台,力堵“骗房”“骗保”行为,确保社会救助公平。

  6月13日,张家港已出台“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亦将挂牌。该市民政局救助科陶科长说,核对中心成立后,社保、工商、公积金、税务等八部门提供数据,公安部门提供户籍查询接口,供审核人员调取数据。今后,银行、证券等暂时较难实现系统直接数据交换的单位,将采取加密U盘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此外,省政府专门召开“省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联席会议”,确立跨民政、发改委、公安、财政、人社、住建、地税、工商、银监、证监等17个部门的核对机制。我省还将出台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和“指导意见”,协调多部门权责。

  记者了解到,预防“富人装穷”,还需要一个成熟的网络作为支撑,比如房产信息,启动多时的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进展迟缓,而省内各城市间的住房信息互通也还不畅,仅限于一地的查询,显然仍难达到科学认定目的。个人名下车辆登记信息等亦是。

  “今后,省一级也要建立信息核对平台,负责跨区域、跨大市的查询。比如某申请救助人员户籍在南京,却在淮安查出有超标的房产,系统就会及时提示。”蒋同进说。

  针对“骗房”现象,曹云华还表示,我省将出台“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分配公平的意见”,更大范围地公开申请家庭信息,“越公开才能越公平”。(记者 唐悦 汪晓霞)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