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莆田近300年古厝深夜被拆 部门:可能拆错了(图)

2013年06月20日 14:39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福建莆田近300年古厝深夜被拆部门:可能拆错了(图)
古厝夷为平地
拆迁前,并排而建的四个砖埕总长80米

  莆田涵江古厝深夜被拆 部门称:可能是拆错了

  莆田涵江区顶铺街背后,有一排气势恢弘的红砖古厝。古厝共4座,厝前4个砖埕,因并排而建总长80米,而得地名“长埕头”。日前,莆田当地论坛有消息称,自家近300年的祖屋在凌晨被强拆。记者了解到,被拆的是长埕头古厝其中的一座,至此,涵江这片唯一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不复存在。

  古厝被拆前,屋主也未被告知

  记者了解到,论坛中提到的“凌晨被强拆”的祖厝,是长埕头最后一座被拆的古厝,屋主姓苏。苏先生说,这座古厝三进五间厢,共有6个天井,是苏家8户族亲共有的祖产。其他亲戚都在外地生活,只有他家住在里面。年后,这一带开始拆迁,断水断电后,他就搬出了老宅,到外面租房住。

  苏先生说,5月26日凌晨1点,正睡觉的他接到一个电话,邻居称他家的祖屋被拆了。现场有20多名保安站岗,一台挖掘机半个小时就把房子拆完了。他赶到现场时,废墟中还可以看到皮箱、家电,祖宗留下来的楠木家具、名贵字画等都被埋在了废墟里。

  “8户人家全部都没和拆迁指挥部签协议,有3户甚至连土地都还没丈量。一句告知都没有,房子就被拆了。”苏先生说,8户人家的东西都还没搬出老宅。“当天我在老宅边搭了个简易的房子,想寻找埋在废墟里的家当。可街道办的人劝说,工地太危险了,让我赶紧离开。”苏先生说,之后来的时候,家当都没了,估计都被过路的人拿走了。

  想讨说法 却不知找谁去

  记者在顶铺街上段看到,这一片拆迁工地很醒目。

  苏先生一位在福州的亲戚也是老宅户主。他说,知道老家祖屋被拆,他和其他在外地的亲戚一起赶回了涵江。但涵江旧车站片区改造建设指挥部称,不是他们去拆的。之后想通过法律途径讨说法,但咨询了法律人士,发现提供不了有力的证据。

  苏先生说,他家的老宅是长埕头4座古厝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有百年历史。早年因缺乏申请文物保护的意识,老屋未能被列入保护。他说,舍不得这老房子,所以迟迟没和拆迁指挥部达成协议。“想不到就这样被拆了。”苏先生痛心地说,当时还想迁建到别处。

  部门称,未达成协议不可能派人去拆

  涵江旧车站片区改造项目是今年涵江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涉及征迁户约530户,拆迁总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规划新建多幢商住楼、安置房等。

  涵江旧车站片区改造建设指挥部一位林姓工作人员说,长埕头确实有列入涵江旧车站片区改造项目中,春节过后拆迁就陆续进行。4座古厝中的3座户主都已与他们达成协议,只有苏家这一座的户主迟迟未能达成协议。按照拆迁程序,要先签订协议,而后才能拆迁。达成协议之前,他们不可能让人随意拆房子。涵江旧车站片区改造项目拆迁由招投标的拆迁公司进行,苏家的房子被拆,有可能是4座古厝外观一模一样,又是连片而建,拆迁公司在拆房时不小心拆错了。

  古厝历史

  记者了解到,当年建造这片古厝的人叫徐百万,黄石镇徐厝村人。清乾隆年间,涵江海运繁盛,徐百万从事海运贸易,富甲一方。徐家在顶铺购地造豪宅,聚族而居。四座宅第中原本给女儿女婿住的第一座在清光绪年间卖给苏家。徐百万自居的第二座四进七间厢中的一、二进也在清末卖给刘家和李家。规模最小的第三座大宅到民国时已三易其主,第四座宅子也在清末成了林家产业。

  相关链接

  12年前旧城改造涵江“孔里”消失

  涵江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除了遗留大量的文物古迹外,还有许多有掌故的地名。位于涵江宫下的“孔里”聚居着孔子的后裔。原来唐敬宗宝历二年,孔子四十一代孙孔仲良,来莆田任县令,其子孙后来定居在涵江,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孔子子孙定居地命名为“阙里”,俗名“孔里”。“孔里”是宫下街一条小弄,小弄里弯弯曲曲住着50多户人家。2001年,宫下片区旧城改造后,“孔里”这个古地名消失,现在孔家人都住在石坊街。((海峡都市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