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渝新欧”四作用联乌市与重庆 促沿线城市开放合作

2013年08月07日 1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题记:全长11179公里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简称“渝新欧”)架起中国第三座欧亚大陆桥。中新网记者从这条新丝绸之路的起点重庆出发,驾行15000公里、横跨六国,至终点德国,记录中国货的穿越之旅,发掘中欧商贸新商机。

  中新网乌鲁木齐8月7日电 题:“渝新欧”四作用联乌市与重庆 促沿线城市开放合作

  中新网记者 刘贤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重庆与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共处中西部,因“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简称“渝新欧”)有了更深刻的联系。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伊力哈木·沙比尔近日在当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渝新欧”对推进沿线各国家及区域的开发开放及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乌鲁木齐作为亚洲地理中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800公里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对促进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力哈木·沙比尔认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开通及运营进一步丰富了欧洲、亚洲货物运输方式,提高了物流运输效率。

  他分析了“渝新欧”四方面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我国沿线城市的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经贸合作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

  二是有利于推进沿线区域的开发开放,推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它不仅仅是一条运输通道,而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

  三是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促进亚欧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亚欧经济走廊的形成,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融合,有利于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开创;

  四是有利于亚欧经济互补,对于西欧等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更好地开拓市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对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可以通过联运通道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和发展。

  “渝新欧”的连接作用,让乌鲁木齐看到两市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空间。

  伊力哈木·沙比尔说,重庆和乌鲁木齐同处我国中西部地区。重庆作为直辖市,是中国中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乌鲁木齐市地处亚洲地理中心,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中亚地区最大、最繁华的中心城市。“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建立与运营对促进重庆和乌鲁木齐加强合作和开拓中亚及欧洲市场创造了机会。

  首先是物流合作。伊力哈木·沙比尔分析,重庆的柑橘、生态渔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良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7%,笔记本电脑产量达到4031万台,摩托车产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这些与中亚国家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乌鲁木齐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在促进重庆产品向西出口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重庆可在乌鲁木齐建设相关优势产业和产品向西出口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加工中心,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打造向西出口的战略高地。

  “在城乡商贸设施建设、农村新型流通体系、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乌鲁木齐也有许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伊力哈木·沙比尔提及,2007年8月,商务部又批准重庆作为中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

  旅游亦是两市合作的重要领域。在2009年中国重庆城际旅游交易会上,乌鲁木齐与重庆市渝中区签订了《关于共建城际旅游平台的合作协议》,就两地搭建功能齐全、要素丰富的城际旅游平台,开展城际间、区域间商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共同创意城际旅游宣传营销主题和活动,就建立政府间、旅游部门间的联系机制达成一致。

  伊力哈木·沙比尔说,今天的重庆在地理、人文和社会环境上,正在形成越来越强的磁场,产生着不可抗拒的引力。我们相信,随着“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开通,乌鲁木齐和重庆这两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商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上必将大有可为,为两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