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攀西见闻:走进雅砻江畔的“芒果王国”

2013年08月08日 13: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攀西见闻:走进雅砻江畔的“芒果王国”
    四川攀枝花盐边县纳尔河村民冯国清在正在修建的新房前接受记者采访。 高寒 摄
    四川攀枝花盐边县纳尔河村党支部书记冯国顺在自家芒果林中查看芒果。 高寒 摄

  中新网攀枝花8月8日电 题:攀西见闻:走进雅砻江畔的“芒果王国”

  作者高寒

  “雅砻江水清幽幽,漫山芒果沉甸甸;昔日荒山披黄金,转角就现小洋楼。”这是地处攀西大裂谷雅砻江畔,四川南部攀枝花盐边县纳尔河村如今的真实写照,这里曾是四川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8月7日,记者逆雅砻江而上,走进该村,沿途漫山遍野挂着即将成熟的沉甸甸的芒果;一幢幢独立的红瓦白墙的小洋楼点缀在其间。

  在通往村子腹地水泥公路一侧,一幢三层仿欧式建筑屹立在半山腰,工人们正在给外墙镶嵌白色瓷砖,房屋四周是郁郁葱葱的芒果林。

  “修这房子我已经花了快50万了,再过一周主体工程就全部结束。”42岁的纳尔河村村民冯国清站在楼房前笑呵呵的说,“春节前就可以搬进新家了。”

  蓝天白云之下,这幢建筑在山野间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正门前两根高大的立柱让楼房彰显出宫殿般的大气、豪华。

  “这是当地政府专门请设计师为我设计的,十年前我们住的是茅草房,唉,想不到十年后能修这么好的房子。”冯国清感概万千,“家里四个人,房子够大的,呵呵。”

  十几年前,年轻的冯国清与别的老乡一样,种着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收入低下,看着邻村的人每年都能穿上新衣服,自家却一无所有,心里不是滋味。

  “山高、人穷、行路难,村里与外界唯一的通道就只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条件差得很,老百姓都是靠山吃饭,收入低、日子苦,姑娘好嫁、婆娘难讨……”59岁的纳尔河村村支部书记冯国顺望着漫山遍野挂满果实的芒果树,回忆过去。

  “是啊,那时候肩挑背磨,又忙又累也仅够吃饭,胆子大的就出去打工了。”44岁的村民蒋启财正在芒果林中劳动,“现在种芒果一年就能卖二三十万,芒果十月份成熟,现在就被外地商人预订一空了。”

  蒋启财种植芒果树2000来株,今年套了5万多个果袋,除去四、五万成本,他能收入至少30万元人民币。为了出入方便,他几年前就买了一辆十几万元的皮卡。

  “在村里,我的收入就一般。”他告诉记者。

  据了解,90年代中期,纳尔河村人并不看好芒果产业,当地在村支部书记冯国顺的带领下,先后栽过桑养过蚕种过梨,但都没能让村民走出贫困,直到种植芒果树。不过,选择种植芒果,村民们十分慎重,没有几个人愿意承受再次失败的风险。

  “当时还拿不准,只种了四、五百株。”冯国清说话的时候有些激动,“后来结了果卖成了钱,才发现这确实是好东西,村民们开始家家户户开荒种芒果,一年比一年种的多,我现在种了50多亩,去年卖了50多万,收入估计超过去年。”

  短短十年,当初不被看好的芒果变成了能卖上好价钱的“黄金果”,冯国清、蒋启财跟着村支书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

  在纳尔河村,300余户村民中,像冯国清这样的因芒果而富裕起来的村民还有很多。

  据了解,该村304户2001年仅种芒果200余亩,今年已有1.2万余亩,全村仅芒果一项年产值就近千万元,超过一半家庭每年芒果收入就逾1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200元增至2012年的9821元。

  俗话说,“傍水吃水,靠山吃山”。纳尔河村人已经走出传统意义的致富轨道,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昔日的荒山变成如今的挂满“黄金果”的“金山”。

  “这些晚熟芒果因为十分生态,一般在上市前就被商家预订,”冯国顺说,“远销到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有一部分还卖到韩国。”

  时值中午,耀眼的阳光投射在青翠山间的一处工地上,这里正在建设统一规划的新农村点,过不了多久,村民们将住进排列整齐的一幢幢小洋楼里。(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