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乡村教师40年“绝壁路”:不留神就粉身碎骨(图)(2)

2013年09月04日 10:18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乡村教师40年“绝壁路”:不留神就粉身碎骨(图)(2)
在教师宿舍的门板上,张贵福写了三句鼓励自己的话。
一块土坝子就是操场,张贵福带领孩子们上体育课。图片均由记者牛强、梅垠摄

  老张每次出山背东西,老伴陈前玉都会到路上接应

  “老张不容易,我得帮到点!”

  当了40年村小教师,老张走了40年的山路,到底有多难走?

  “现在的这条路虽然加宽了,但还经常滚石,一下雨更是吓人得很。”与我们一起进村小的路上,老张摆起了旧龙门阵——

  4年前,同为密水村小老师的谢长云,从村小步行前往中心校开会,却在山路中一处名为五岳寨的地方,连同落石一起滚入河中,不幸遇难。从此,再也没有教师愿意到密水村小任教。

  201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当老张背着从中心校领到的试卷,步行到达密彩河畔的施家坝子时,天空乌云密布,天色瞬间暗了下来,随即下起了倾盆大雨。大雨中,他深一脚浅一脚,摸着崖壁前行,几次差点滑落深渊。行至三关寨时,他遇到了打着手电筒前来接应的家属(当地话,意为爱人)陈前玉。

  两口子在风雨中艰难前行,到达双坝时,体力严重透支的老张一步踩滑,直接栽在了碎石路上,膝盖和手掌全都划破了。“还好她拉着我,要不就直接滑到崖壁下了”,说起那次的经历,老张至今仍心有余悸。

  就因为担心老张的安全,凡是他出山背东西,陈前玉都会到路上接应。特别是在密彩河对面的那条山路上,夫妻俩经常是手脚并用,一人递一人接。为了不让学生的书掉落湍急的密彩河,张贵福和陈前玉甚至在寒冬时节趟水行进,却把装书的背篓高举过头顶。

  几年下来,陈前玉的腰杆背出了毛病,一变天就酸痛,但她却始终无怨无悔,“小时候家穷娃儿多,读不起书,我就觉得读书人行市(当地话,意为厉害)得很。老张不容易,我得帮到点!”

  而老张最初走的那条山路,多悬崖峭壁不说,还经常能遇到“竹节巴子”(当地的一种毒蛇)。“这种蛇最喜欢咬人,特别是夏天家,躲在路边边,一不注意就给你一口”,老张的儿子张顺纲,如今是东安乡中心校的副校长,对于父亲的艰辛,他从不曾忘记。

  在门板上,老张用粉笔写了三句话鼓励自己

  “情况就是这个样子;你也不容易呀;张开嘴巴(笑口常开)”

  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行走后,我们与老张一起到达了大山深处的密水村小。

  一块土坝子上,立着两个用原木搭起的篮球架,常年的风雨已经让它们摇摇欲坠。土坝子边上,是密水村小破旧的教室,一至三年级的14名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

  教室门上,一块长不到40厘米、宽不过10厘米的木板子上写着校名:密水小学。

  “现在好多了,以前是个土房子,到处漏雨。”尽管条件简陋得有些不堪入目,但老张已经很知足。

  “张老师,付鑫考上大学了!”村小后的山路上,跑下一个人,边跑边朝张贵福喊着。

  这个人是密水村村民付传斌,他和妻子,还有女儿付鑫,都是老张的学生。付鑫在今年的高考中,考上了重庆科技人文学院(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付传斌是特地跑来给老张报喜的。

  “张老师是好老师,也是好人。”付传斌说,张老师每年都会自掏腰包为学生发鼓励奖,期末考第一名奖励10元,第二名5元,第三名3元。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用于资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

  村民张德锋,以及他的父亲张大兵和女儿张忧忧都是老张的学生。张德锋还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张大兵经常给他讲起一件事情:1973年,刚当老师的张贵福,领取了第一个月的9元钱工资后,拿出4元钱交给母亲补贴家用,把剩下的5元钱全都奖励给了7个表现优秀的学生。

  40年来,老张教出的学生,很多都走出了大山,有的当上了乡长,考上了公务员;有的当了医生、老师;有的成了大老板、董事长……既是儿子也是学生的张顺纲如今也成了中心校的副校长,而他,依然在破旧的教室里,一笔一划地为大山的孩子书写着美好的未来。

  密水村小教师宿舍的门板上,老张用粉笔写了三句话:情况就是这个样子;你也不容易呀;张开嘴巴(笑口常开)。

  “就是对自己的提醒,在艰苦的环境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坚守!”还有3年就要退休的老张对村小的未来忧心忡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到这里来。我是土生土长的密水人,不管年纪多大,只要学校需要,我就坚持下去!”

  记者手记

  时代变化快,坚守更珍贵

  做这组采访前,我们曾对采访对象进行过认真的梳理:首先,他或她得是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其次,在平凡的岗位上已经坚守多年,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第三,所在乡村条件较差——在我们想来,条件越艰苦,越能考验人,其事迹就越感人,报道的分量就越重。

  于是,城口县密水小学的乡村教师张贵福自然而然地进入我们的视线——

  此前,我们得到的消息说,张老师所在的东安乡密水村,地处大巴山腹地,山高路远,偏僻荒凉,被人们称为“原始部落”,离乡场镇25.6公里,至今不通公路。从村小到中心校,走一趟要一天,且因为有一段路处于悬崖峭壁上,天雨路滑,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跌下山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老师坚守了40年,孩子们每学期所需要的教材,每天喝的牛奶、吃的鸡蛋,都是他从中心校背回来的。

  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为爱坚守,舍他其谁?于是,我们带上了冲锋衣,以应对山上昼夜极大的温差;准备了睡袋,为了当晚在村小的留宿;甚至专门去购买了防滑鞋,为的是对付我们并不擅长的山路……

  全副武装的我们充满激情地赶到城口,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信息有误:原来,随着城口交通条件的改善,现在密水村不通公路的里程已缩短至不到7公里,而且大巴山深处的那条小道也已经拓宽,远没有过去那样“危机四伏”,甚至摩托车也已经能通过这条小道开进去……

  精心准备的装备居然大部分都派不上用场,我们多多少少有些遗憾。但我们仍然按原计划与不会骑摩托、背着新书和牛奶的老张一起,走完了全程。一路上,我们再三“启发”,终于从不擅言辞的老张那里断断续续地知道了一些事——

  老张说,现在路好多了,背着书或牛奶、鸡蛋回村小,一路上只需要歇20多次;

  老张说,如果请人,就要给工钱,“学生娃儿本来就没得钱,还是我自己背算了”;

  老张说,现在年纪大了,腿没以前利索了,膝盖有时会痛,但只要学校还需要我,学生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这样干下去……

  我们这才发现我们错了。路在变,周围的环境在变,但对老张来说,有一样始终没有变——坚守已成为一种精神和信念,一直伴随着他。这样的坚守,在我们时常感叹“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的时代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记者 张红梅 陈维灯)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