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张掖“村规民约”玉米秸秆青贮 既获利又防火灾

2013年09月08日 1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甘肃张掖9月8日电 (刘玉桃)在甘肃河西走廊,一望无垠绿油油的玉米田地,当风吹过时簌簌作响。“这些玉米收割后的存放和长在地里一样整齐,目的一是循环再利用,省钱又环保,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防火灾。”甘肃张掖临泽倪家营乡长张学基说。

  日前,张学基向到访的中新网记者称,该乡所属的下营村有个“村规民约”,规定农户应自觉把柴草集中、归类,并将柴草和房屋隔离,同时积极采取青贮氨化、草仓存储等技术措施,解决柴草堆放问题。

  “村规民约”也有惩奖措施,村上定期组织开展评比比赛,对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者给予奖励,对违反“村规民俗”的农户给予限改警告等。记者注意到,一座座红瓦黄墙的居民房呈现在临泽县下营村,每家房前都建筑一间蓝色的柴草房,村民将家里的玉米秸秆、柴草整齐地堆放在柴房中,不再乱堆乱放,有些村民家门口还修建一个青贮氨化池。

  甘肃临泽县下营村民田玉奇说,由于村里以种植玉米为主,每年玉米成熟后,会产生大量的秸秆,既造成污染,又容易引起火灾,而青贮氨化池可以将这些秸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既实惠又环保,同时也避免了秸秆引起的火灾。

  目前,倪家营乡玉米种植面积达4.5万亩,村民将玉米秸秆轧碎放入青贮氨化池,加上适量的水,包上膜,然后填土,经过一个月的腐蚀发酵,可以当牛的饲料。目前该乡共建1320个青贮氨化池。“一个青贮氨化池可以腐蚀15亩到20亩的玉米秸秆,家里养5头牛或更多牛的村民都会修建。”

  而这项再循环利用的青贮技术,除了农户发展养殖业外,还有防火灾发生的间接作用。张掖市甘州区消防大队副教导员刘文智介绍,修建青贮氨化池是农村防火的有效措施之一,秋收后,农村的大量玉米秸秆和草料都要整理好,从根源上杜绝起火源头。

  同时,张掖实施以防火为主的“五个一”工程,即每户修建一个柴草房;推广修建设一个青贮氨化池;每村建一个消防水池、消火栓;每村建一块集中堆放场地;每村建立一支义务消防队。而且,在部分村还配有消防工作室和义务消防队,其中多为镇政府工作人员,通过消防官兵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掌握基本的灭火技能,同时还配备消防摩托车,手抬机动泵,灭火器,个人防护装备等。

  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防火部副部长申立新表示,养兵千日不如用兵一时,不能光说不练。定期的培训可以使农民通过实战演练,熟练操作。“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就不怕了。”

  近日,甘州区安家庄火警报响起,一场“大火”袭来。义务消防员闻声赶来,打开消防栓的井盖,在接连水带口及出水枪头时,由于连接不紧,水顿时喷洒众人一身。现场的消防官立即上前手把手操作向这些义务消防员演示,两人拿喷水枪头,向火源喷水。

  张掖市长黄泽元表示,该市着手建立农村柴草整治长效机制,以5年为期,每年入春和秋冬季都安排开展大规模的农村消防隐患集中整治活动,健全完善农村柴草管理严格考核机制,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形成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法律责任自负的良性工作机制。(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