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学术出版尴尬现状:重要成果95%以上在国外发表

2013年09月17日 14:19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优秀学术论文95%以上在国外发表

  国内学术成果为何纷纷“出走”

  “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我们借助国外同行把它发表出来,同时,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在前不久落幕的上海书展学术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道出中国学术出版的尴尬现状。尽管我国论文数量早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全球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许多优秀的学术论文,大多选择在海外发表。到底是什么促使国内学术成果远走他乡?国内学术出版究竟面临哪些困难?

  考评机制“逼”走学术成果

  “大学现行的考评机制和晋升体制,逼得我们把学术论文拿到国外去发表。”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博士蒋琦辰告诉记者,国内很多高校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才有资格毕业。

  另一方面,国内现行的职称晋升体制,只承认在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EI、ISTP检索到的论文,“国内只有极少期刊被纳入三大检索系统,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很难获得认可。”南京师范大学化科院杨小弟教授说,“申请国家项目也要看申请者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在国外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才更有机会争取到项目。”国内考核为何如此“崇洋媚外”?毕业于浙江大学、刚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博士的赵一鸣告诉记者,国外期刊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大,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为国际认可、有影响力的期刊多集中在英语世界,这些出版物历史悠久,质量、口碑颇佳。而在高影响因子出版物上发文章,是衡量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外众多大学任免终身教授以此为重要标准,国内很多高校也纷纷引用。

  国内理工学界何不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南航副教授常树全坦承,国内理工界科研起步晚,水平普遍比国外低,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其影响因子、检索指标眼下必然低于国外同行期刊。科研学术无国界,学人自然倾向于选择专业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学术期刊,久而久之,出国发论文就成了学界通行做法。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在加拿大攻读博士的微博网友“赵晓胖”则补充说,现今学术圈通用的语言是英语,日韩包括欧洲一些国家也都热衷在英语期刊发论文。

  国内学术出版遭遇“潜规则”

  学术成果在国内出版,还面临许多现实障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社编辑告诉记者,出版社的考核指标不利于优秀学术论文的出版。一般来说,学术出版物周期长,利润少,而编辑需要在短时间内推出好卖又能获奖的作品,二者价值诉求的差异,造成出版社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做学术出版。

  编辑专业素养不够,也是阻碍国内学术出版的现实因素之一。“抓不到学科领域的热点选题,甄选不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曾在国内某学术期刊工作过的赵一鸣发现,一些编辑即使拿到好的选题,但因缺少专业背景,无法凸显学术成果的重要性。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学术出版界亟需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有些中文核心期刊连自己刊名的英文翻译都十分随意,更别提将论文精准翻译成英文、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进行交流了。

  另一方面,国内学术出版一些“潜规则”也让优秀学术成果持有者避而远之。比如,在国内一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得交“版面费”。据记者调查,国内理工类非核心期刊版面费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核心期刊则是万元起价。记者通过QQ辗转联系到一位期刊中介,开价是,在理工类普通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3万元,权威核心上发表一篇论文5万元左右,只要给够钱,论文可请人代写。

  国内学术出版如此乱象,导致整体质量下降、信誉度降低,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不愿俯就,纷纷流转海外。蒋琦辰说,“国外许多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期刊只需电子投稿,根本不收版面费,只要论文见解独到,发表很容易。”

  出版基金分配不应“唯头衔”

  国家相关机构近年来给予学术出版很多扶持。比如资金方面,据邬书林在论坛上介绍,学术出版有关的三大基金在不断增加,170亿元的国家自然基金、14亿元的国家社会科学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以资助学术出版,国家出版基金每年用于资助学术出版的也有3个多亿。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增3500万元,支持学术出版“走出去”。

  国内学术出版不缺钱,问题是如何用好这笔钱,回归学术出版本来意义。东南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马伟认为,学术出版资金申请应多向年轻学者倾斜,他们正是出成绩、出成果的时候,申请“三项资金”却很难如愿,只要给院士或者长江学者挂名字,项目倒一下子就能申请下来。“在国外,资金大头往往都是给年轻有创造力的学者拿去,国内却看重头衔、资历、名声。应该实施资金分配的科学化,用唯成果论代替唯头衔论。”

  培育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也是当务之急。现在国内的《科学通报》已做成双语版,“你交给出版社中英文两个版本,出版社用自己的渠道帮你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发表,这样成果既是世界的,也是国家的。”上海交大出版社编辑张学聪说。记者了解到,日本韩国荷兰在学术出版方面也比较弱,但这些国家用出版英文学术刊物的办法对外进行学术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记者 朱秀霞 徐宁 本报实习生 沈琰琳)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