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32岁刑警工作中中失去右臂 伤好后协助破案10多起(图)(3)

2013年10月22日 10:09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32岁刑警工作中中失去右臂伤好后协助破案10多起(图)(3)
在案发现场,陈冰仔细勘查嫌疑人留下的印迹。
13:00 回到办公室,陈冰开始整理上午的案件,他用左手写字已变得很熟练。

  5、家住小龙坎、工作在长福路,单边19公里的上班路,他从未迟到过

  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是陈冰重回岗位后给自己立下的规矩。

  为了方便康复治疗,同时上班方便,陈冰在小龙坎地铁站附近买了一套小房子,离开父母独自居住。

  每天早上,陈冰5点起床,只为赶上最早的一班地铁。伤病让他不能长时间站立,而只有这一班车,能保证陈冰在上班途中坐上座位。

  从小龙坎到长福路,单边19公里的距离,陈冰将其称为一种磨练:“环境太好的话,人会产生惰性。”

  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房间,是四五名同事共同的办公室。每天第一班地铁,让陈冰成为第一个到达单位的人,开灯、整理办公桌、打开电脑浏览公安部和其他省区市公安部门的网页,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

  在陈冰的办公桌上,记者注意到,他的鼠标仍然放在键盘右侧,这让他用鼠标时必须侧着身子。

  “为什么不摆到左边来呢?”记者问。

  “习惯了,就保持原样吧,人家来用也方便。”陈冰这样回答。

  有时候,陈冰表现得太正常了,他的同事甚至会忽略他身有残疾的事实。

  在一次办案中,陈冰和同事张欣洁一同外出。快到轻轨站时,张欣洁却发现陈冰不见了。时间紧急,张欣洁忍不住抬高声音:“到哪里去了,快点啊!”

  一低头,张欣洁才看到,陈冰蹲在地上,把公交卡含在嘴里,正用一只手费力地系鞋带。

  还有一次加班,陈冰和同事从中午到晚上都没来得及吃上饭。深夜下班,他们在附近小餐馆点了一盘花生。别人狼吞虎咽,陈冰却不动筷子,“我还穿着警服的,手嘴并用剥花生不雅观。”

  6、他用右肩抵着墙壁,艰难地走完33层楼后,再转战地下车库,终于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血迹

  今年1月,北部新区一小区内发生一起入室杀人案。

  接警后,几名年轻民警赶赴现场,展开了地毯式搜索,但从早上9时到晚上8时,都没有发现线索。

  晚上8时许,民警曾磊回办公室拿东西,惊奇地发现陈冰还坐在电脑前。

  “陈老师,下班了怎么不走呢?”

  “你们有什么进展没有?”陈冰问。

  得知案件毫无进展,陈冰坚持随曾磊一起回到案发现场。

  在过去的十多个小时里,几名年轻民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地面上——小区总共33层,案发房间位于20多层,房间内满是血迹。犯罪嫌疑人由大楼楼梯逃离现场,并将掩饰工作做得很好,几乎找不出线索。

  “把搜索重点从地面拓展到墙面。”陈冰到现场后,作出判断,然后亲自开始勘察。

  天已经全黑,楼道的光线很不好,陈冰艰难地搜寻着一切可能的线索。一只手要拿电筒,就没有再拉扶手的机会。曾磊几次跑上跑下,看到陈冰用右肩抵着墙壁,每上一步楼梯都十分困难。时值隆冬,陈冰竟然满头大汗。

  3个小时,陈冰走完了33层楼,没有线索,又转战到地下车库,终于发现了一片嫌疑人留下的血迹。

  “你知道那片血迹在哪里吗?在墙壁的裂缝里!”回忆细节,曾磊的声音开始颤抖。正是凭借着这片血迹,民警在52小时内将犯罪嫌疑人捉获。

  7、“挫折与伤痛让我真正开始理解生活,懂得生命的可贵,希望自己的余生可以做一个有用的人”

  关于右手,陈冰对它的知觉停留在受电击的那一瞬间。

  “一直都是麻的。”陈冰说,直到现在,买菜回家,拿钥匙的时候,还想着要把菜递给右手。

  陈冰常常走在路上身体突然失去平衡,还想着要用右手去扶栏杆,结果扶不到,人就摔倒了。

  但他用3年的时间来证明他的坚强和乐观。现在,陈冰已经能熟练地用左手写字,左手打字的速度也不亚于双手操作的正常人。

  受伤以后,陈冰担负起了整理支队档案的工作。在档案室,陈冰向记者展示了近两年整理的一本本勘查记录——近10厘米厚的塑料文件夹中,是一个月的记录。每本文件夹的侧面都贴了统一的标签。

  标签是陈冰自己动手做的。“因为只有一只手,所以裁纸的步骤需要请人帮忙。”陈冰耸耸肩,“不过,撕透明胶可以用嘴。”

  近两年的时间里,陈冰整理了2500份案卷,协破案件10余起,帮带5名新警成长为刑技骨干,并用左手逐字敲出近5万字的文章,发表论文8篇。

  “我还要在这里工作10年,20年,甚至更久。”陈冰说,挫折与伤痛让他真正开始理解生活,懂得生命的可贵,他希望自己的余生可以做一个有用的人。(记者 颜若雯 陈波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张锦辉摄)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