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宁10口“无主”坑人窨井等待认领 逾期将被掩埋

2013年10月23日 08:45 来源:广西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破脸”的井盖,张着“大口”的窨井,这些马路上的“黑洞”,在邕城已经屡次引发“坑人”事件。

  昨日,记者从南宁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为了保证路面安全,在继今年8月第一批无主窨井进行公示掩埋后,他们还对第二批民族大道等路段上10个窨井进行公示,到10月29日无“主人”认领后,他们将进行掩埋和封闭。据悉,实施公示掩埋措施后,奇怪的事发生了:一些井盖“主人”慌忙出面认领并善后……

  【公示】 10个“坑人”窨井再不维护就填埋了

  城市道路上的无主窨井,井盖缺损后无人认领维护,容易成为道路的“隐形杀手”,昨日,记者从南宁市城市管理局获悉,第二批公示的无主窨井共有10个,分布多个城区,涉及到民族大道、安吉大道等路段,其类型主要为供电、通讯和污水井。

  在民族大道34号广西博物馆左侧约100米慢车道上,记者看到,方形井盖出现了缺损,出现了一个深坑。经常过往此地的市民罗女士就称,白天大家基本都能看清,但是到了晚上就危险了,她曾几次看到电动车车手被“陷入”坑中。

  而在安吉大道48号禾丰农机公司前车行道上绿化带中(安吉综合市场对面),一处方形井的井盖上无字样,井内无线缆和水,其中一块方形盖子已经断裂,由于该窖井藏在绿化带里,行人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踩空踏进去。

  南宁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一位负责人称,其实,在7月的巡查中,他们召集相关单位开会,明确了民族大道等路段有34个窨井处理意见,一些相关单位就慌了,会上认领了24个窨井,剩下10个成为无主“窨井”

  为了消灭这些城市“黑洞”,他们10月18日将准备填埋的民族大道等路段上10个无主窨井,在南宁市城市管理局网站上进行公示。自公示日起6个工作日内,有关管线井产权单位如认领的,需要10月28日前将书面情况反馈南宁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并立即修复缺损窨井。10月29日将对无人认领的窨井安排填埋、消除隐患,恢复道路使用功能,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管理井的维护、管理责任单位承担。

  【怪事】 一说要填埋,一些井盖找到“主人”了

  没人管就填埋,这是邕城8月开始用来治理路面“黑洞”的狠招。

  经过6月、7月的巡查,今年8月,涉及五象大道、竹溪大道、友爱北路、北大南路等20多条大道第一批28个问题窨井一一进行了公示。据介绍,公示见报后,一听说要填埋,一些单位慌了,几天内,3井盖被“主人”认领了,最后25个窨井进行了掩埋。

  为什么会有这些么多无主井盖呢,对此,南宁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指导协调科负责人郑立滨解释称,无主窨井的形成主要有3种,一是新建的电力、通讯等窨井,因小区或使用单位更改设计,电力或通讯线路改道而导致废弃;二是一些窨井已失去原来的功能,如原路桥收费站监控系统地下线路窨井,因收费站外移或取消而废弃;三是无人愿意认领的无主窨井。

  南宁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对“无主井”的治理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对逾期仍找不到权属单位的管线井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覆盖或填埋处理。同时,他提醒广大市民,如发现有道路及里巷管线井井盖缺失或破损的可拨打电话12319进行举报,他们将找到责任单位修复,如确定无主后,他们将掩埋处理。

  【建议】 对一些拖拉单位,就该快刀斩乱麻

  记者从南宁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获悉,在日常工作中,一旦接到市民对“黑洞”举报,该中心应急大队就会前往处理,或使用应急井盖,或设置提醒标志和安全锥筒。但是一些“拖拉”单位从此就会有了依赖性,或者干脆不承认,几个月后依然没有处理。

  “要治理这些拖拉单位,城管部门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对此,市民罗先生个人认为,“坑人”黑洞已经多次敲响警钟,他认为应该重拳治理,当出现一星期没有单位前来修复,就可以列为无主的井盖进行公示,一星期不处理就掩埋。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南宁应该学习其他城市,加紧绘制“井盖地图”,即工作人员依据井盖上的标识,将已判定管线井权属单位的信息进行上报,并由技术人员输入管线井查询系统。一旦“井盖地图”绘制完毕,城管部门就如同查阅市民常用的电子地图,可以通过鼠标操作放大或缩小,每个井盖的权属单位和位置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今后,如果市民或路政巡查员发现道路上某个井盖丢失,上报到中心后,工作人员便可以利用“井盖地图”查询到井盖的权属单位,第一时间与责任方联络,通知其尽快修复,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当代生活报记者 潘登)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