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河西楼盘频现沉降 开发商偷工减料违规施工

2013年10月23日 14:54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最近有消息称:南京河西两家楼盘出现地基沉降。记者21日实地探访发现,这两处楼盘均未发现明显开裂,但毗邻的乐瑰园小区沉降触目惊心:地面和楼体都有裂缝,有的裂缝已有三指宽,楼梯甚至歪斜并与楼体分离。据了解,出现沉降与当初周边新盘施工时深挖地基、抽取地下水有关。乐瑰园业主自嘲住的是“楼沉沉”,他们提出索赔,周边楼盘开发商承诺维修有裂缝的外墙和阳台,业主却依然担心,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

  而南京河西江东路一楼盘一栋18层住宅楼,从今年7月起,地下负一层车库漏水,一楼门厅遇雨亦漏,大堂地面沉降超过3厘米。

  “我们已入住4年多,早几年就发现一楼入户阶梯地面开裂。多次找开发商,想要鉴定:这楼还能不能住人?直到地下车库漏水,开发商才找人修。”业主陈士隽指着地面说,维修历时1个多月,表面的缝都被水泥糊住,泡水的大理石全部撬掉,换成地砖。“据说,开发商往地下灌了混凝土,说保证没事。但我们就怕出事。”

  被称为“河西第一盘”的另一个小区,也因频爆质量事件备受关注。房产中介经纪人管婷婷说,该小区一期房屋质量普遍不行。她边走边指给记者看:“一楼庭院栏杆下有巨大缝隙,台阶之间,都张着‘大嘴’,挺吓人的。有好几栋负一层车库都漏水。”由于这些原因,该楼盘二手房价格一直低于周边两三千元。

  这些年,因为地基沉降而引发业主维权的,这一带还有好几家楼盘,维权纠纷不断。事实上,从2005年至2009年,南京市规划局测绘管理处连续对河西地区地质结构沉降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共设置61个监测点。时任处长张涛说,当时并未发现地质“特别异常”,不过有施工中因地下水抽取导致地基沉降的案例。

  2009年后,这项监测任务转交给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该院相关负责人李永泉说,南京河西地区是长江河漫滩类地质,地下土层结构复杂。所以,这一带高层建筑地基必须打桩打到基岩层,至少要打60米以上。“我们每年两次,对河西地质沉降进行监测,数据会报给河西指挥部。如有异常,也会提醒他们关注。这些数据主要供开发商和地铁施工使用,一般不对外公布。”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杰直言不讳地表示:“很多人看到江边上建几十层的超高建筑,感到害怕。其实,只要打到基岩层,不管在哪个地区,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应该都一样。如果出现裂缝、沉降,那是建筑质量问题。反而是多层建筑更应引起重视,因为地基浅,地质松软,容易沉降。”

  “南京民间验房第一人”丁渤曾到中山门外一个多层楼盘验房,“这里是鱼塘回填后建起的,后来房屋不同程度出现沉降,有一户家中梁都断了!”最终开发商回购这套房,但更多居民的赔偿却没有说法,久拖不决。

  丁渤说,房屋沉降原因主要有三:先天性地质差;大范围地铁施工,当年河西利德家园就是地铁施工导致沉降;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土方侧压力打破土质动态平衡,导致周边楼盘地基下沉。他透露,乐瑰园当年施工时,也曾对周边楼盘造成沉降影响,有居民家中房门都关不上。

  “新建建筑基坑开挖时,应有密集的沉降观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比如对周围地块注浆。但开发商往往认为,反正不是自家楼盘,管不了这么多。在房子盖好后,也只是象征性地检测一下。”

  “为防止沉降,施工时须打连续墙,相当于筑一个堤坝,把外围的水堵起来,但开发商都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的工作耗时耗成本,难免偷工减料。”张涛说。

  “沉降监测这一块,目前市场很乱。”李永泉说,按规定,建筑物从打基础到封顶,每一步都应做沉降观测。竣工验收报告里,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家规定沉降监测100元/点·次,但开发商为节约成本,往往压缩至20元/点·次。甲级监测单位嫌没利润,不做。转包给小测绘公司或直接由施工单位自己做。甲级单位监测仪器几万元一台,观测变化量精确到0.1毫米;小公司几百元一台,变化量为几厘米。至于监测频次,更是能少则少。”

  一旦出现地基沉降,怎么办?

  李永泉表示,任何建筑物建成后,其实都有变化,地基沉降就是其中一种。但只有不均匀沉降,即建筑物四个角沉降幅度不同,才会引发不安全因素。如果墙体和地面开裂沉降,应实时观测,一段时间内没有变化,问题就不大。若是持续恶化,应立即反映给房屋质量监管部门。“补救措施主要有打桩、打钢板加固,并灌入混凝土。”

  汪杰坦言,老百姓买房时,关于房屋质量的合同条款,约束力非常模糊。目前没有第三方认证、评估的权威机构,也没有出现业主因为地基沉降而打赢的官司。

  “就算鉴定有问题,但房子也没倒,此时居民要求开发商赔偿常常扯皮,耗时耗力。”丁渤呼吁,尽快明确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对开发商和施工方作出硬性约束。

  本报记者 唐 悦 汪晓霞

  本报实习生 陈新宇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