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援外农业专家为乌干达带去什么?

2013年10月29日 09:24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四川援外农业专家为乌干达带去什么?
    李晓华带领当地黑人兄弟一起种植的水稻田,这里有中国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用的是中国的良种。
本报记者采访在当地种田“淘金”的李晓华。

  9月底,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西南方向的公路上,一辆黄色的中巴车里发出阵阵欢呼声。

  车上坐着的是四川农业代表团,让他们兴奋的不是赤道附近的风景,而是窗外连绵不绝的良田。

  “太巴适了,一排播种机开过去,长出来的就是齐刷刷的庄稼!”代表团成员、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永华感慨。

  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框架下,我省承担了对乌干达“一省包一国”的工作,去年我省向乌干达派出23名援外农业专家,9月底,受乌干达农业部邀请,四川农业代表团又远赴乌干达。在这个横跨赤道、被誉为“东非明珠”的国度,代表团收获了金秋的“硕果”。

  这里的农业处在发展初期,70%的人以香蕉为主食

  马萨卡区是乌干达最发达的地区,不但农业自然条件好,而且矿产资源丰富,但这里仍然有70%的人以香蕉为主食。

  “尽管乌干达没有温饱之忧,却有发展之困。”乌干达农业部作物资源司司长奥卡塞·欧普罗特告诉记者,乌干达的气温常年在20度左右,“一件衬衫就能从年头穿到年尾”,所以这里没有“寒”;因为温度光照资源优越,树上常年挂满了香蕉等果实,所以这里的人民没有“饥”。

  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乌干达除要满足本国的粮食供给外,还承担了“东非粮仓”的使命。乌干达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5%左右,但因缺少农业技术、优良种子、先进机械,这里的农业尚处在发展初期。

  拥有“插根扁担就能开花”的资源禀赋,但这里的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一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乌干达对农业技术的向往可谓如饥似渴。在马萨卡区专门为四川农业代表团举办的投资座谈会上,墙角放着一个刚拆了胶带的投影仪包装盒——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他们不惜新购设备,做了全方位的准备。

  四川援建者结束了乌干达没有人工养鱼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乌干达对四川的信任是有基础的。由四川华侨凤凰集团援建的中乌友谊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已经投入运行,它结束了乌干达没有人工养鱼的历史;由四川农业专家指导的农业示范田里,每亩水稻的产量从最初的不到50公斤增加到了五六百公斤……“四川农业代表团为乌干达带来了希望。”奥卡塞·欧普罗特列举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乌干达法律对外商投资方式没有特别要求,还特别鼓励发展私有企业;政府对不同行业在税收方面都有很多优惠,企业的利润返回本国没有限额;在政府规划的大型园区内,投资农产品可以免费获取土地……

  对接活动随即擦出了“火花”:成都丰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忠伟当即邀请几家乌干达养殖企业到四川来考察,且负责所有差旅费用;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场就签订了数万斤种子销售合同;成都市刚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次性卖出了1万台农机……

  达州人李晓华租地51亩种番茄堪比“淘金”

  如果说座谈会给四川农业代表团呈现的是宏观角度,那么四川达州人李晓华的“微观个案”则更具冲击力。

  1991年,18岁的李晓华离家去广东打工,1997年开始做牛仔裤加工,为了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他基本上跑遍了全世界。2009年,他发现东非的牛仔裤销售潜力大,就在肯尼亚投资500万元买了几个铺面,将广东生产的牛仔裤运到肯尼亚销售。

  但李晓华依然不满足,今年5月,听家人说乌干达有四川籍的农业专家,他马上从肯尼亚跑到了乌干达。他的直觉是这里能找到“富矿”。

  李晓华当机立断在当地租了51亩地,租期50年,“一共800万乌干达先令,折合人民币不到两万元,51亩、50年租期、两年种7季,算下来种一季番茄的土地成本就2块多,但一公斤番茄能卖3.2元。一亩产8000公斤,40多天就能赚2万多,你说这是不是金矿?”李晓华算账给记者听。

  让李晓华兴奋的,不仅是这里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还有广阔的市场。“目前我是乌干达唯一规模种植的业主,而且用的是农业专家提供的良种,乌干达要为整个东非提供农产品,种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够卖!”

  除了低廉的成本、广阔的市场,同行的企业家更关心当地的治安环境。“这个不担心哈!”李晓华说,上个月当地农民的一头牛跑到他的地里踩了庄稼,向当地警察局报案后,警察局要求农户按照牛脚印的多少赔偿,“那个兄弟家也没啥钱,我就直接雇他到基地上干活了,虽然我也说不了几个英语单词,但只要将心比心,都好相处!”

  从维多利亚湖里拉根管子,就能把地浇了;撒下种子,粮食就等着收了;农产品种出来,在地头就卖了……尝到了甜头的李晓华说,他要把肯尼亚的铺面都卖了,再在乌干达买一些地,“这里的气候好,等到国内过冬天时,我就把家里的老人接过来,在维多利亚湖边上给他们买一套养老的房子!”

  看着李晓华,代表团成员一个个热血沸腾。“不虚此行啊,回国后我们计划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公司,全产业链出击,到乌干达淘金!”在回坎帕拉的路上,代表团成员异常兴奋,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记者 许静 文/图)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