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威宁:“小洋芋”带来大变化

2013年11月23日 12: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贵州威宁:“小洋芋”带来大变化
图为农户将马铃薯销售到淀粉加工厂。中新社发 李克 摄
图为农民在路边烤马铃薯销售。中新社发 李克 摄
图为在市场上等待销售的马铃薯。中新社发 李克 摄

  中新网威宁11月23日电 题:贵州威宁:“小洋芋”带来大变化

  记者张一凡 鲍光翔

  “以前土里种的洋芋一家人吃都还不够,现在大个的拿去卖个好价钱,个头稍小一点就用来喂猪了。”22日是中国农历小雪的节气,火炉边,贵州省威宁县白岩村的张公平向记者讲述自己与马铃薯的故事。

  53岁的张公平居住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白岩村,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生,全家共土地10多亩。这个被贵州方言称作“洋芋”的马铃薯,在张公平曾经的记忆里与“饥饿”是同义词,而现在却成了他家的“摇钱树”。

  威宁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有贵州“屋脊”之称,也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塞,县内山高坡陡,因地理、气候原因,该县的粮食作物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主。在中国西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2008年被中国农业部授予“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2009年,“威宁洋芋”被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威宁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160万亩,年产量200余万吨。

  “威宁马铃薯一年的产量,够13亿中国人吃一天了。”威宁人曾自豪地说。

  “以前小时候都是光着脚板,带着洋芋就去学校了。”张公平对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那时候一天三餐都是吃洋芋,家里人口多,省着吃才行。”张公平告诉记者,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威宁人来说,洋芋曾是生活的必需品,如今已成为那代人的集体回忆。在贵州,“洋芋”一度是威宁贫困的代称,如今已成了当地人珍视“香馍馍”。

  “现在每年10亩地大概有4万多斤的收成,能卖3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张公平告诉记者,再加上玉米和套种的小麦,每年他家的收入十分可观。

  除自己种植外,张公平还在村里做起了马铃薯收购生意,从乡亲们手中收购马铃薯再运出去销售,每年也能有近10万元的收入。

  白岩村距县城中心不到20公里,沿102省道到达白岩村,记者看到不足1公里的道路两边,有10多位白岩村村民摆着炉子烤马铃薯卖给过路人,不时有司机停下车辆购买。

  “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个三四百块钱。”42岁的白岩村妇女马美兰告诉记者,一斤马铃薯直接卖到市场最多也就1块钱,而他们用炉火烤过的每一个就能卖到3到5块钱,“非常赚钱。”马美兰笑得美滋滋地。

  村民马贤荣则走在了其它村民的前头,他牵头成立了马铃薯种植合作社,近80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集约了土地面积2500多亩,合作社年产马铃薯逾4500吨。

  “合作社统一安排培训马铃薯种植技术,用当年市场平均价钱回收农户马铃薯。”马贤荣告诉记者,因合作社提供的优惠政策,农户入社十分踊跃。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村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农业产业链向前延伸,农民收入得到增加。

  在当地,还有一个让威宁人自豪的企业贵州玖圣公司,该企业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加工马铃薯50至60万吨。

  “利用科技手段,我们可将马铃薯淀粉加工成环保涂料、食品添加剂甚至药品、化妆品。”该厂负责人管仕勇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开始生产马铃薯淀粉,二期还将增加薯条和雪花粉生产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产量。

  “我儿媳妇就在公司里面上班,每个月拿着固定工资呢!”张公平告诉记者,除了把马铃薯卖给企业,很多村民还到厂里面去上班,收入明显增加、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多数村民家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

  “种了大半辈子的洋芋,没想洋芋把生活变得一年比一年好,日子就象村口的大路越走越宽咯。”张公平说。(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