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丽水1163万亩生态林成好空气“生产商”

2013年11月27日 1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丽水11月27日电(记者 童静宜 见习记者 胡丰盛 实习生 奚金燕)中国一代大文豪鲁迅曾经以“孺子牛”自居,只因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对浙江省丽水市的人民来说,丽水的森林特别是那1163万亩生态公益林,就是他们的“孺子牛”,只因“森林吸进去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清新的氧气”。

  丽水市林业局局长项旭平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了一组数据:丽水现有生态公益林1163万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将近9亿公斤,每天释放新鲜氧气将近5.7公斤,折算森林生态总效益2126.4亿元。其中,生态公益林每天释放的氧气,可同时满足7.56亿人每天的氧气需求,“可以说,我们丽水就是一个真正的森林大氧吧”。

  而丽水的森林特别是那1163万亩生态公益林就成了丽水好空气的“主要生产商”。

  1163万亩公益林 成就浙西南生态屏障

  “丽水生态好是因为森林覆盖率高,而森林覆盖率高是因为生态公益林多。”项旭平如是说。

  的确,丽水依山傍水,城市不大,却有着诗画江南最深处的美丽。瓯江浅滩上的涟漪,如黛的远山人家,越走越近;尘世的喧嚣,时光的迷雾,却是越走越远……“中国生态第一市”、“华东天然氧吧”等殊荣,这些都与1163万亩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密不可分。

  在上世纪80年代,丽水也曾随大潮走过“工业致富”的捷径,一度成为污染的典型。然而,得益于主政者环保意识的觉醒,丽水及早回头,在面积最广、作用最大的山林中迈出了绿色崛起的第一步。

  为此,丽水每年造林15万亩,将森林抚育作为了优化生态的关键措施,并强化财政投入,严格按10%比例的公益林补偿标准给林农发放补偿金。用项旭平的话来说就是“政府帮你种树,还给你钱”。此后,在2008年,丽水又在国内率先实施“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等五大生态工程,让11.6户农民实现了生态移民,1300多个村庄“归隐”在青山绿水中。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数年来,丽水市坚持“生态立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一任地干。“十一五”末,丽水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899.8万立方米。

  “一亩森林,一天吸收二氧化碳78公斤,释放氧气49公斤,可同时供65人使用。而一公顷森林,每年涵养水源1800吨,山好、水好才能空气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项旭平的话得到了印证,2012年,丽水连续360天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优良等级。

  依托森林资源 打造养生旅游景区

  生态成为丽水发展最大的优势,森林资源是其中最大的资源。

  如今,丽水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开发建设森林天然氧吧,建设森林休闲旅游基地团组和网络,形成了以森林公园、旅游地基为核心,生态农家乐和林家铺子为基础的生态休闲旅游网络。

  “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90%的旅游景点都是森林公园,是老林场改造。丽水景点的最大特色就是空气好、生态好、环境舒服。”项旭平说。

  走进位于遂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神龙谷,仿佛置身绿色长廊:远观,缈缈茫茫的森林如青黛一般与蓝天相连;近望,蓊郁佳木拥着倾泻而下的银龙瀑布相映生辉。深呼吸,这里涌动着清新空气,套句广告语“这里的空气有点甜”;睁开眼,这里翻腾着青翠林海……。

  如今,每至夏日,神龙谷就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洗肺”,“每天,我们吸引了近两百个人入住景区、以及我们的农家乐,客源络绎不绝。”遂昌神龙谷景区总经理郭丛杰告诉记者,今年6月下旬以来,景区及周边农家乐的客房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家庭游、夏令营和老年人的避暑游构成了当地旅游的主体人群。

  据悉,目前该市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林家铺子”森林旅游点36个,省级“森林旅游村庄”47个。丽水以16.9%的国土面积和5.2%的湿地面积,分别为浙江贡献出24.5%和10.9%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过去30年,丽水咬定青山不放松,而今天,当发达地区坐拥财富而远离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时,丽水却因她的自然生态资源创造着令人羡慕的绿色GDP。CDM调研数据显示,1163万亩生态公益林能够为丽水每年赚到446.4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以景宁小水电碳汇价格为参考,每吨二氧化碳能卖8.5欧元,浙江大学生态研究所教授唐建军表示:“以此计算,生态公益林每年能为丽水人民增收3.2亿元。而实际上,它对当地乃至以外的百姓生活健康和生态安全,所产生的效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