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运输业起飞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再换新貌

2014年02月28日 19: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运输业起飞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再换新貌
拉珠老人向记者展示他之前跑运输时的照片。 杨喆 摄

  中新网山南2月28日电 (杨喆)欢快的乐曲伴奏中,姑娘和小伙们身着藏族传统服装翩翩起舞,2月下旬的这个午后,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的村委会广场上一片热闹氛围,为了迎接即将于3月2日到来的藏历新年,他们反复排练着舞蹈的动作,以求让节日更加喜庆。

  他们的面前,是崭新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他们的身后,则是破旧低矮的第一届村委会办公楼,正是这座老建筑见证了克松村成为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庄,并见证其建立起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等诸多第一。

  第二任村支书边巴次仁回顾这段历史时说:“1959年前的克松村,还处在庄园主和奴隶的时代,庄园主在村里有无上的权力,其他所有的村民都被当作牲畜一样对待,老百姓穷得叮当响,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1959年,西藏实行平叛和民主改革,克松村成为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庄,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1959年12月2日,民主改革工作组在克松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

  对当时只有12岁的边巴次仁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自己的经历,本已被送入大户人家做奴隶的他在那一年被接回家里。

  翻身做主人的村民们开始寻求致富的道路,终于,世代以务农为生的他们渐渐迎来了运输业的“起飞”。克松村的大学生村官张小波告诉记者,去年全村运输业总收入已占全村年收入的39%。现已73岁高龄的拉珠便是曾经带动村中运输业“起飞”的“开路人”。

  70年代,和当时很多当地居民一样,拉珠家中贫苦,全家人只能挤在一间小小的平房里,赶上刮风下雨,全家只能一起忍耐着。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克松村,也吹到了贫穷的拉珠家中。1984年拉珠花掉自己全部积蓄买了一辆小货车,成了克松村第一位买车从事运输业的村民,由于山路崎岖,海拔较高,跑运输的他一时收入不薄,并在1987年卖掉货车换了第二辆车。如今,他经营着2辆车和2辆拖拉机,年收入20多万元。

  “买第一辆车后我就基本身无分文了,不过我和我的几个儿子都勤劳能干,当时就坚信一定可以挣到钱,现在看来是赌对了。”拉珠说,“要不是改革开放,我不会有这个念头,更不会有这个决心。”

  拉珠的成功带动其他居民纷纷仿效,村里的车辆也越来越多。如今居委会共有240户,其中运输户有43户,共有各类运输车辆38辆,占据山南地区一大部分的客运市场。运输业的发展切实给村民带来了收入的增长——全村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有40多户。

  如今的克松村已不再是曾经落后的样子,沿村中小路一直走下去,道路两旁是白墙彩窗的藏式民居,门前掀布随风飞扬,现代化的家电应有尽有,不少户村民院子中停着汽车,老人们围聚在院内悠闲地晒着太阳。这个曾经因“民主改革”成名的小村子,因为运输业的发展,再换新貌。

  藏历新年将至,全村居民都开始忙于准备年货,切玛盒、卡赛、青稞苗、糌粑等等,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物什。拉珠家中更是对此十分重视,提前几天,全部新年的准备就已就绪。

  “这些年跑运输,腰包才算真的鼓起来了,见到什么年货都想买。”拉珠说,“我一直相信,只要我们全家一直勤劳,每个新年都会这样开心。”拉珠说。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