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史文清撰文聚焦赣南苏区发展:大美赣南 且行且歌(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7月03日 17: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触目惊心的窘困让我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我常常想,那些危旧土坯房,应该是当年那些奔波于途的革命者难得的庇护所吧?七八十年前,正是这些正值“壮年”的土房子,敞开温暖的大门,为成长着的理想遮风避雨。如今,房子“老去”,我们该怎样为被秋风所破的“茅屋”带来些许暖意?近300万人居住的土坯房,从此成为我寝食难安的痛!

  我常常想,那一支支松明火,曾为传播思想的布道者照亮行程。甚至,将近80年前,那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长途跋涉,也是在它的光亮中,从于都河迈出第一步,才有了日后的一方坦荡天地、一片盛世光明。那位亘古伟人,当年就站在于都河浮桥桥头,看到“浮桥两边红军人山人海,无数的火把宛如千万条火龙在蜿蜒行进,而成千上万的苏区男女老表,则从四面八方拥到渡口来送别红军出发,有的送茶水,有的送草鞋、布鞋、斗笠、雨伞,有的帮助挑担子,有的往战士怀里塞吃的东西……”他的心在颤抖。在这片火光面前,他眼噙泪水,用浓重的湘音承诺:“要给苏区送上小太阳,给点松火、点马灯的赣南苏区人民送去光明。”斯人长辞,声音犹在。这片土地大都已用上了电灯,但不少山村摇曳的松明火把,依旧在风中柔弱地闪烁。此情此景,让我辗转反侧、思绪重重。

  我常常想,当年,生活在这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土地上,该是何等幸福!在革命者的描述中,一扇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訇然洞开,木讷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懵懂的眼神瞬间变得清澈: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病人享受良好的医疗、大家住进宽敞明亮的砖房……正是奔着这种理想,他们由茫然而清醒、由懦弱而勇毅,不仅甘舍家业,甚至面对死亡,也会从容如归,让人感佩。今天的生活已远远胜于当年的描述,但是,在赣南,仍有近20万户收看不到电视;有2万多个自然村不通公路;全市10多万革命烈士、“两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及其遗属遗孀,他们或他们的后代,有9万多人没有享受到国家抚恤补助待遇;由于战争创伤,众多家庭残缺不全,贫、病、残、障、老、弱……

  内心涌动着从未有过的沉重,眼前总是晃动着摇摇欲坠的墙垣、米浆般浑浊的井水、残破教室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被日子压得过早佝偻的身影……我知道,地方财政收入才100多亿元,仅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一项就要投入400多亿元。温暖的梦想,从哪里垒筑第一块基石?

  行走赣南,我愈加感佩这里人民的忠贞大义。

  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赣南人民的大义和血性令人动容。走进一些农家,生活的困窘令人窒息。但是主人很少流露出颓丧和失望。这些客家汉子、客家表嫂,依旧那么好客、忠义,绝口不提艰难。只是在一再追问之下,才吞吞吐吐地从牙缝里挤出自己的请求。沧桑的脸上早已一片赤红,仿佛做了件有失颜面的事。每每这时,我的心里就不由得一阵刺痛。

  瑞金市黄柏乡96岁的失散红军杨世勇,日子虽清苦,但从不抱怨。他总是那句话:“我的心愿呢,就是保佑共产党好,保佑共产党万万年!” 瑞金市大柏地乡小岭村樟坑小组,83岁的烈士家属钟同炳住在3间土坯房里,外墙、内墙都用木头打着桩撑。屋子的残破令人怜悯,而门上挂着的“光荣烈属”牌匾,以及两旁刷写的标语“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又让人肃然起敬。

  在赣南老区,当年留下的这种标语随处可见,字迹虽已模糊,但一笔一画深深烙下了这里的人民对党的深沉热爱与无限忠诚。他们铭记党恩,跟着党一定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从未动摇。就像当年,党领导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给了他们土地与尊严,他们从此打心眼里相信,党不会忘记他们,相信日子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从当年高呼“死到阴间不反水,保佑共产党万万年”的血性江善忠,到今天身居贫困而忠贞不渝的普通老表,这份大义忠诚,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浸润,已融入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血液。

  信念不改、忠心赤胆,这就是赣南人民!

  今天,我们该以怎样的作为,驱赶贫困、回馈斯民,继续为这种可贵的精神品格培土筑基?对此,我深感重任在肩。

  生长穷苦之家,我对贫穷有切肤之痛,在感情上,与困难群众天然相通,面对老表的困窘,我时时忍不住心酸落泪,下定决心,必须做点什么。

  2010年11月19日,任职赣州不足一个月,我就恳请启动苏区振兴规划。为了把情况摸得更准,同时夯实群众根基、重塑干部形象,这年12月,市委组织2万多名干部下基层,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三送干部”用灵活生动的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深入浅出宣传政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实情,解决难题,从住房、饮水、就医,到就学、低保、抚恤,就像当年苏区干部一样,“什么事情都想到了”。“三送”的直接成果是,党群干群关系、干部形象迅速改善。“三送”工作收获的另一成果,是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作出了“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判断。形成了《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如实、详尽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本地实情,并期待国家扶持。

  事非经过不知难!赣南要争取国家扶持,必须改变多年的“对外口径”,正视落后现实。落后非一天两天形成,也不能归结为个体的责任,然而,一旦真实呈现,就有了讲问题、揭盖子的嫌疑。有人觉得,如实反映问题与矛盾不合适。有人提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30余年,赣南还是老样子,是自我打脸,是否定历史。甚至有的说这是要钱不要脸、丢了江西人的脸。对此,我能理解,也有心理准备。我也有过矛盾和踌躇,并且暗自思忖过:熟视无睹或许是一种选择,既轻松自在,又能规避风险,安稳当“太平官”。然而,想到近10万烈士遗孀、后代不仅没有解决温饱,未得到应有抚恤,就特别难受。我想,他们是最应该得到帮扶的群体,否则,英烈何以瞑目?造福一方又何从谈起?为了这块有过无数荣光、又遭受太多苦难的土地,个人得失,微不足道!思前虑后,我心已决然,即使冒风险,也要说真话!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