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读本》首发引关注

2014年09月01日 14:5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读本》首发引关注——

  一本教材,承载着国家记忆

  南京大屠杀,国人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昨日,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血火记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首发,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不能让那段历史渐行渐远

  昨日,南京北京东路小学首发式现场,记者与五(2)班学生郑睿宸、程靖远、卞知彰等同学聊南京大屠杀话题:“知道南京大屠杀吗?”“知道一点。”“知道是哪年发生的吗?”“不知道。”“知道多少人在大屠杀中遇难吗?”“不知道。”孩子们诚实的回答让记者感到很不是滋味。

  “时间的力量总会让历史渐行渐远,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如此。”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唐隽菁感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迥然而异——40多年前,前西德总理勃兰特曾为纳粹对犹太人的伤害在世人面前屈膝下跪;而时至今日,日本一直有声音对其军国主义深深伤害中国人民的历史躲躲闪闪、含混其辞甚至颠倒是非。

  幸存者呼吁“勿忘国痛国耻”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遗属代表席上,86岁的鼓楼区清江西苑小区居民向远松语调悲愤地对记者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9岁那年,向远松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26岁的哥哥向远高在下关煤炭港被日本兵杀害,叔叔向忠林同样死于日本人之手。更让他感到刻骨铭心之痛的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第二年,母亲也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这样的惨痛记忆怎能忘记?一定要让孩子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南京大屠杀公祭读本推出来太有必要了。”

  85岁的刘贵祥同为遇难同胞遗属,沉浸在悲情中的老人一言不发。老人的女儿、60岁的刘志瑛告诉记者,南京大屠杀时,父亲才7周岁,亲眼目睹了父亲、姑姑、弟弟遇害。“只要一提到这段经历,父亲的血压就会上升。”刘志瑛气愤地说,现在不少日本人居然不肯承认这段历史,还篡改历史教科书。“这段饱含国痛、国耻的历史,怎能不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

  与同类国家相比落差较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先后三次去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两次赴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参观。通过实地考察,朱成山得知,以色列由教育部出资,每年组织来自全世界的学生和研究者参加“生存之旅”活动,前去波兰大屠杀发生地见证历史。

  朱成山说,在以色列,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必须接受大屠杀历史教育,80%以上的教师接受过教育专门训练。他们将历史教学与参加各种大屠杀纪念仪式、田野调查相结合,90%以上的以色列学生对大屠杀历史有着深刻了解。

  “相比较而言,我国从50年代开始的教科书中,虽然也出现有南京大屠杀历史内容,有诸如李秀英等幸存者的历史叙述,但总体而言,内容较少,形式较单一,与国外同类型历史的国家教科书相比,落差较大。”朱成山表示,这次能够专门编辑出版一套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为主题的读本,让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能够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激发他们不忘国耻、勤奋读书、报效祖国的热情,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多年来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情。”

  编写严谨当头,杜绝“艺术渲染”

  “编写组成员有身怀六甲的‘准妈妈’,有骨折拄杖的伤员老师,有放弃旅游的普通老师,还有学校正在改建的校长,他们每天奔波在家庭、学校与编写组之间,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讨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公祭读本》编写这项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任务。”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介绍,《读本》由十多位老师撰写,其中很多是特级教师。“对一些过分血腥的文字和照片是否适合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我们专门请心理学家作了评估。”

  “编写组十分注重用史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公祭日的意义。”《公祭读本》学术指导之一、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卫星介绍,以往宣传拉贝较多,实际上南京大屠杀期间有20多个西方人帮助过我们,《读本》也要反映他们的付出。“我们还选择了中国人自助的故事,比如魏特琳的助手程瑞芳。”

  王卫星告诉记者,《读本》推出虽然只有一个暑假时间,但专家组审看稿件十分慎重,四易其稿,小改无数,对史实把握、文字表述乃至标点符号都要进行考量。“比如有些老师认为,在不违反主要史实的前提下,可以艺术渲染、加工,学术指导小组认为绝对不行。”

  “日本右翼分子常抓住我们研究的细节失误大做文章,通过一点否定整个结论,所以决不能让人钻空子。”王卫星表示,历史的生命在于真实,所以绝不能融进任何虚构成分,《读本》中每个故事都有充分证据。“事实是最有力的武器,我们要做的就是传递事实。”

  本报记者 蒋廷玉 陈月飞 顾魏钟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