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漳州女裁缝:30余年坚守裁缝路 仿古唐装风韵犹存

2014年12月03日 1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漳州女裁缝:30余年坚守裁缝路仿古唐装风韵犹存
韩碧华在十平方米的小屋里裁剪出多彩的唐装 高淑萍 摄
男式唐装配置七颗纯手工扣寓意“七星” 高淑萍 摄

  中新网漳州12月3日电 题:漳州女裁缝:30余年坚守裁缝路仿古唐装风韵犹存

  作者 高淑萍

  宽大飘逸、自然垂直的衣身,配以小立领、中间扣……不加多余的装饰,却饱含浓郁的中国风情,很好地展现出穿着者的风骨和气度。这,就是唐装的独特魅力。

  “唐装深受老年人的喜爱,给人一种仿古的感觉,但是真正手工制作的利润并不高,现在很多人都不去学了,做唐装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今年52岁的韩碧华一边整理墙上的唐装,一边对中新网记者说道。30多年的“坚守”,使得韩碧华制作唐装的手艺炉火纯青。

  多年摸索自创唐装“七星配五行”

  公园里晨练的老年人穿着唐装舞起太极拳,拳风飘逸;街上身着唐装的老年人走起路来精神奕奕……唐装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唐装很宽松,穿着方便又舒适,老年人穿着看上去又很精神。”韩碧华说。

  韩碧华18岁就开始学习裁衣手艺,高中毕业之后,去学校学了45天的裁剪理论便回家自己琢磨。她告诉记者,刚开始自学时都是拿家里的衣服为模板,一步步模仿,当看到有新颖的款式时便记住样式,回去不断琢磨,创作出新的样式。

  1981年韩碧华在漳州天宝经营一家裁缝店,后来随丈夫搬到漳州市区,便在延通市场附近给人做衣服。2002年,韩碧华到漳州市芗城区振成巷经营一家裁缝店,一直坚持到今天。

  裁缝店不大,约10平方米的空间里,放置了两台缝纫机,枣红色、咖啡色、海水蓝等色彩鲜明的唐装挂满了这十多平方的小屋。空间虽小,所有做唐装的面料、工具却都摆放得井井有条。

  “我做的唐装追求品质,很注重手工手艺,对细节要求很高,比如这个挂面必须缝五条线寓意‘五行’,缝出这五条直线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手工纽扣必须是七颗,寓意‘七星’。”韩碧华告诉记者,“七星配五行”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在里头,深受很多老年人的喜爱。

  记者在店里看到,很多成衣上面的印花都是以圆圈为主,很多圆圈里面的图案是以龙为主。韩碧华介绍说,圆圈代表的是圆满的意思,为让唐装看上去更美观,有图案的布料都要一套一套裁剪,量好尺寸,裁剪出来的布料才会对称美观。

  利润微薄学唐装者日渐减少

  多年的经验积累,纯熟的手工技艺,许多人慕名而来到韩碧华的裁缝店做衣服。“做唐装利润不高,但做得好别人就会互相介绍,做得多自然可以薄利多销。”韩碧华说,由于做唐装都是量身定做,而且大部分是老年人,很多时候都到老人家中帮她们量尺寸,还会将做好的衣服送过去。

  随着订单的增多,韩碧华便将裁好的布料分发给有缝纫手艺的人做,并支付一定的工资,等衣服完成后,她再对每件成衣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质量。

  根据布料的不同,一整套唐装的价位也不同,为了保证质量,扣除成本和工钱,一套唐装约有几十元的利润。韩碧华说,现在房租比较高,所以租在这个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也是为了节约成本。

  手工制作唐装需要一定的耐性,经常一做就是一整天,“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学,”对此,韩碧华也很担心这项制作唐装的技艺会消失。“十年前学习制作唐装的人都要排队,现在都很少有人愿意来学了。以前收过五、六个徒弟,现在估计就剩2个还在继续做了。如果还有人过来学的话,我肯定还会很认真去教,让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每次看到别人穿着我做的唐装都会觉得很满足很开心。”韩碧华告诉记者,做唐装是自己的职业和兴趣,所以即使没赚什么钱她还是在坚持。(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