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梭戛乡生态博物馆留住“千年苗族原生态文化”

2014年12月05日 11: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贵州梭戛乡生态博物馆留住“千年苗族原生态文化”
    图为沿袭长角苗旧民居风格而建的泥草房,是长角苗生活、文化展示的资料中心。 杨光振 摄
图为一名向着长角苗服饰的妇女走过新建的砖瓦房。 杨光振 摄

  中新网六枝12月5日电 题:探访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千年苗族文化在开放的村寨里传承

  杨光振 吴丹丹

  1998年,因居住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石山顶上的长角苗族一直延续着古老、完整的民族文化,被中国和挪威两国合作建成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建馆之初,“原生态文化会否因博物馆对外开放而遭破坏”的话题倍受争议。近日,记者探访生态博物馆,这里的苗族民众在不断的开放中依然保持着“生态”的生活。

  梭戛生态博物馆位于六枝特区以北40余公里的梭戛乡境内,海拔2000余米,地处高山,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居住在这里的是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箐苗”,又因其独特的长角头饰而被称为“长角苗”。

  汽车沿着弯延曲折的水泥路爬上山顶,公路尽头是一个用木头和枯草搭建成的简易寨门,跨入寨门,随行的梭戛乡宣传干部沙兴富介绍,“我们这就算是已经走进博物馆了。”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是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的是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

  路边,两名长角苗汉子正在制作木围栏保护一棵将枯的老树,他们的身后,一名身着长角苗服饰的妇女背着采摘的蔬菜走过。

  村寨里错落有致的砖瓦楼房,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在大树与落叶的装饰下,加上不时的鸡鸣犬吠声,更显山村秋意浓。唯有不同的,是几栋专用于长角苗生活文化展示的资料中心,仍是沿袭长角苗旧民居风格而建的泥草房。

  “我们这个博物馆有别于传统的博物馆,不是只将民族的藏物简单陈列在建筑里,长角苗聚居的10余个寨子都是博物馆,长角苗现实生活中所传承的生存技艺、生活习俗以及文化信仰等都是博物馆显现和保护的核心。”博物馆管理员熊光富告诉记者。

  熊光富本人也是长角苗,曾于1998年外出务工,他说,随着见识变广,意识到保护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意义后,在2010年回到家乡,当起博物馆的管理员和讲解员。

  熊光富说,自博物馆开馆以来,很多学者、游客以及媒体慕名而来,打开了村寨与外界的联系交流,以前住着潮湿茅草房,过着封闭、贫困生活的族人们,如今都住上了干爽宽敞的砖瓦房,孩子们也走进了“三语”课堂,从小学习“苗语、汉语和英语”,但本民族劳作、节庆、婚嫁以及祭祀等习俗仍未改变。

  “建了这个博物馆,我们村寨出名了,住进了好房子,特别是有人来时,我们像过节一样唱歌、跳舞,自己高兴,还能挣钱,这样的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47岁的长角苗妇女杨正英高兴地告诉记者。

  沙兴富说,生态博物馆不是要一直保留原始的生活条件,而是要保持原生态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梭戛村已对聚居的长角苗民分批次进行移民搬迁,住进统一样式的砖瓦房,就近修建学校,也修通了公路,拉进了电线,接进了水管。

  走出村寨,正值放学时间,成群结对的孩子们从记者身旁而过,他们之间交流用的仍是外人听不懂的苗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博物馆里的村民们依然过着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