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十五年扶贫援助 因地制宜激活云南贫困山区新变革

2015年01月27日 1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十五年扶贫援助因地制宜激活云南贫困山区新变革
    当地佤族和傣族的妇女通过小额信贷,得到了创业的启动金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资料照片 摄
经过平整的山区土地成了丰收的良田。 申冉 摄

  中新网昆明1月27日电(记者 申冉)80后女村官的创业梦、佤山“歌舞班”的青春梦、茶园“庄主”的致富梦……从23日至26日,连续数天,记者随同民间公益组织“爱德基金会”,探访其在云南省重点贫困县沧源的乡村援助项目发展情况。

  从2001年至今,通过15年的持续支持,该基金会以因地制宜的“参与式”理念,通过当地少数民族农民骨干自愿组成的发展协会,正在带动全县村民自主求发展,激活着贫困山村的新变革。

  80后女村官:从足不出户到家里的“主心骨”

  曾经在县城当了两年代课老师的80后佤族少妇赵云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是云南省沧源县民良村副村支书,也是村里的养猪专业户。

  几年前,由爱德基金会吸收当地村民组成的“云南省沧源县爱德乡村发展协会”在该村设立了“农村小额信贷”援助项目,吸引年轻的赵云芳放弃教职,返乡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

  这项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每年3000元的小额信贷项目,从设置之初就决定只针对缺乏创业机会的农村妇女。据爱德基金会援助项目负责人李娟介绍,“这个特殊的门槛,主要是由于云南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相对封闭,当地妇女就在几年前还依然保持着在家操持家务、带孩子的传统封建习惯,不仅足不出户,甚至羞于在外人前说话;当地的农村合作社信贷也只给男性贷款,妇女几乎很难有自己的收入,只能依靠丈夫养活。”

  赵云芳回忆,从2007年起,她第一次贷款了1000元买了几头黑皮猪,当年卖猪的收入就还清了贷款,之后每年她都继续贷款2000元到3000元不等扩大养殖,短短几年收入翻番成了养猪专业户。当时开车跑运输的丈夫一开始非常反对她独自贷款做养殖生意的举动,怕村子里的人说闲话,然而随着赵云芳的“事业”顺利发展,丈夫也返回家乡做起了帮手。如今,养殖生猪让赵云芳一家四口每年有三万余元的稳定收入。

  根据沧源县政协扶贫部门统计,从2001年至今15年的实施时间中,由爱德基金会投入的小额信贷本金从20万元已经增加到381.6万元,累计投放贷款517.8万元,受益农户达3648户,累计发放金额2540.5万元,累计收入利息152.43万元,收入妇女发展金15.243万元,保证了该项目连续十多年的持续运转,至今依然持续为当地妇女带来有限而必要的创业“第一桶金”。

  随着经济的独立,当地越来越多的“赵云芳”们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家庭地位,当地村民魏美英告诉记者:“过去在家整天围着灶台转,什么事都要听男人的,如今大事小情的他也要听听我的意见。”

  同时,对于贷款妇女,乡村发展协会还组织她们开展烤烟种植技术、妇幼保健知识、饲养管理、记帐知识、家庭理财等培训及生意计划、贷款效益统计方法指导,让处在封闭乡村的妇女有了可以独立创业的能力。

  在采访的最后,作为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年轻人之一,中专毕业的赵云芳告诉记者,这几年她还一直坚持在读函授大专,“明年就能拿到毕业证了”。由于“笔杆子”好,赵云芳被村委会选为专职副支书,负责日常文书和卫生教育方面的工作。

  不过,对于这位一直抱着创业梦的青年妇女来说,村官是给村里父老乡亲服务的工作,自己的梦想则是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和小姐妹开一家时髦的婚纱摄影楼,“就开在村里,让更多的佤族姑娘留下她们美丽的样子。”赵云芳笑道。

  佤山“歌舞班”少男少女的春天

  “能在舞台上给观众展示我们民族的舞蹈,我感觉特别自由自在。”刚刚20岁出头沧源县勐来乡曼来村佤族青年田彪用不熟练的普通话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作为爱德乡村发展协会下属“沧源西地星火艺术团”的台柱子之一,舞台上的他以充满生命力和原始野性的舞蹈感染和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据沧源县政协副主席王卫权介绍,爱德基金会对该县投放扶贫援助之初,就曾和当地政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考虑到沧源是佤族和傣族的主要聚集地,这里的少数民族村民自古就以唱歌跳舞为乐,以传统民族歌舞来带动发展的理念传播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爱德乡村发展协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帮助本土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爱德基金会资源发展总监李洋告诉记者,协会通过吸引当地文艺骨干组成歌舞文艺表演队,定期集中排练聚会,不仅极大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当地村民的信心,同时也成了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起跳点”。

  “这些由村民自发报名组成的歌舞班,每月都有固定的排演培训活动,参加舞蹈的一般有5、60人,最多的时候有近百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民良村村妇女主任萧丽华介绍,“佤族和傣族村民本身就爱唱歌跳舞,班里的成员在培训期间还会将当地散落在民间的传统甩发舞、木鼓舞、蜂筒舞与劳动生产生活中的情景结合起来,像田间播种、扛扁担、收粮食等动作,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传统舞蹈有了新的魅力。”

  在各村各乡的跳舞班中,像田彪这样的好底子文艺骨干则很快就被县里的艺术团收走,让唱歌跳舞的梦想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小时候曾经在电视里看过舞蹈选秀的娱乐节目,从此就想当一个现代舞舞蹈演员。”田彪告诉记者,“后来在县里艺术中专毕业以后,就回到乡里的文艺表演队参加民族舞表演,真的没想到会被县里的艺术团录取,成了一名正式的舞蹈演员。”

  在艺术团里,十多名18岁到22岁的少男少女是歌舞表演的主力,和田彪的境遇一样,这些年轻人都是从村里的歌舞班选拔出的佼佼者。除了在县里的演出,通过艺术团的平台,他们每年都有好几个月在全国各省市的舞台上表演家乡的传统民族歌舞,将藏在深山里的热情和也行展示给更多的观众,“希望有一天,能够让外国人也看到我们的舞蹈。”田彪在采访的最后略带羞涩的说。

  从保安到茶园“庄主” 返乡青年的脱贫致富梦

  “我当时就想把外面好的观念带回家乡,让村里的人都过上富裕现代的生活。”今年38岁的田忠明,是沧源县班列村的村民,说一口熟练普通话的他面对外来的人显得从容大方,很有一套。

  2001年从部队退伍后,当时刚刚22岁的田忠明和所有山里年轻人一样,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在昆明做了几年保安之后,他又去了厦门当歌手。5年后,28岁的田忠明结婚生子,决定返乡创业,在外打工的这段经历让他有了一份特殊的底气,成为村里最先接受爱德乡村发展协会的帮助、种上生态茶园和核桃园脱贫的村民。

  班列村村支书魏明忠告诉记者,由于云南省是全国山区最为密集的省份之一,大部分乡村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地,良田极为稀少。爱德乡村发展协会多年来一直协助村政府和村民平整山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借此增加收入。

  据统计,十余年来,协会已在沧源全县共完坡改梯近千亩,平整土地近2000亩,建设生态茶园千余亩,协助村民种植经济作物3000余亩。

  如今,经过八年多的创业,田忠明的种植园让全家人每年人均收入接近4000元,虽然不是很多,但稳定的收入让田忠明有信心在村子外的水库旁贷款盖起了崭新的二层楼;同时,他还带动了全村的村民一起种植高性价比的经济作物。

  “我平时有时间就去村办公室开电脑上网,把外面的信息和知识说给村里的人听。”田忠明认为,电脑和网络给村民们带来的思想触动特别的大,“让他们都有了脱贫致富的动力,学会自学创业的能力,不再懒散地过一天算一天了。重要的还是理念的转变,你说对不对?”田忠明很熟练地与记者交流着。

  王卫权告诉记者,自2008年沧源县政府批准了《沧源爱德乡村发展协会拓展方案》以来,六年多的时间里,会员的范围已经从原来的项目区扩展到全县范围,涉及领域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生物创新、旅游、企业及农村社区等,成为该县乡村发展的主力,也成了当地推进观念转变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