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陆阿里山”花农突围: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2015年02月08日 14: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漳平2月8日电 (张金川 钟旖)“这两日才有了第一笔百件以上大批量订单,其实已经到了花农的心理承受底线。”在被台商台农誉为“大陆阿里山”的福建漳平市永福镇,年关花卉市场隐约有了活跃消息,令大多数花农长舒一口气,永福希望园艺老板陈巧妍正是其一。

  “花卉市场受政策影响很大,‘八项规定’出台后,市场受创,我们都在积极寻找出路。”已种养杜鹃花23年的陈巧妍8日告诉中新社记者,永福花卉市场遭遇的“寒冬”至少还需要3年的时间才可安全度过,“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永福镇是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核心区,杜鹃种植面积1.3万亩,拥有境内外70余个杜鹃品种,盆栽杜鹃占大陆市场总量的70%以上。永福镇因此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杜鹃花之乡”称号。

  与大多数花农通过压低价格与经销商“交锋”不同,陈巧妍从去年开始,尝试通过微商平台,销售应季花卉。

  眼下正是年销杜鹃旺季,园艺厂内,两位工人正忙着将含苞待放的杜鹃花打包装箱。“两株合装是一件,这两日接了近40笔订单,量虽然小,但可以缓解部分库存。”陈巧妍说。

  “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减少经销商中间环节,直接让利给顾客。”杜鹃花品种多样,价钱从几十到几百元(人民币,下同)不等。一盆培育5年左右的杜鹃,福建省内还可享受100元包邮服务。

  在“花乡”永福,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与花相关的产业,大到承包苗圃小到贩卖花肥,成熟的营销体制已经形成。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花卉在永福虽已不是新鲜事,但花卉运输难度较大、附加工时增加等原因,使网络销售并未形成规模化。

  “尝试新兴的行业难免需要几年的适应期,会坚持走电商开发的路子。”陈巧妍认为,“之前做得太高大上了,现在转攻老百姓喜爱的小规格产品,接接地气,顺应市场。”

  面对着营业额下滑、前途不明朗等多重压力,永福三华园艺老板翁阿彬走着与陈巧妍不同的突围路,但同样是从接地气中赚取了市场的应和。

  “杜鹃花从低端的两元小苗株到高端的几千元不等,品种参差不齐。”早在六年前,翁阿彬毅然放弃了低端产品的种植,转向培育高端造型,走高端路线。

  同样是打包运输的忙碌景象,工人正对木质集装箱进行最后的打钉步骤。翁阿彬告诉记者,正在配送的货早在去年国庆就被预订,除了运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消费市场,还有部分新加坡订单,且有增长。

  “这两年虽然价钱不好,但走量非常大。”翁阿彬从事花卉生意已有15年,据多年经验推断,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永福85%的花卉将基本售空。

  走在永福十里花街,除了听到“生意不好做”的些许感慨,花农“重整旗鼓”的自信也洋溢脸上。翁阿彬家的苗圃年产杜鹃花一万多株,如今销售量稳中带增。

  “与国外品种相比,不论造型、品质上,都有很大优势。”对未来的花卉市场,翁阿彬充满信心,“永福有遍布全国的经销团队,现在老百姓开始讲求生活品质,中国的花卉市场还大有发展空间。”

  对于花农的转型突围,陈巧妍、翁阿彬有着相同的声音:市场的拓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打通信息不畅的壁垒,“希望政府加快土地改革,让田地流转到有需要的花农,助力永福花卉做大做强。”(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