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云南大理:古丝路上的“现代马帮”

2015年04月15日 08: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云南漾濞4月15日电 题:云南大理:古丝路上的“现代马帮”

  作者 和晓莹

  14日清晨,黎明的微光划破静谧,云南大理漾濞县城就被“哒哒”的马蹄声吵醒。县城附近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村民们赶着马队,驮着五花八门的土货聚集到县城主干道苍山西路,这里将举行一场从古延续至今,盛大而充满乡土气息的赶集活动。

  漾濞江畔的云龙桥是这些马帮的必经之路,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铁索桥,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世易时移,铁索桥几毁几建历经了700多年风雨,如今仍在为“现代马帮”服务。

  漾濞县花椒园村村民梅朝翠赶着马匹出现在云龙桥上时,她已经花2个多小时走了13公里的山路。

  “喏,把这些柴火卖了,换点新鲜小菜。”梅朝翠笑呵呵地指着马背上的两垛柴火说,这些驮到县城可以卖25块钱,足够买她家吃一星期的蔬菜。

  梅朝翠告诉记者她的小儿子在县城上小学,每周五她做完生意,还可以用马匹接孩子回家。

  “平时也就十多个,赶集的时候有四五十个马帮会经过这里。”云龙桥边的老居民杨正权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些年漾濞县的很多村子靠种核桃发了家,很多家庭都添置了摩托、拖拉机、面包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多数村子在大山里,交通不便,一到下雨天山路湿滑,马匹还是最适用的交通工具。

  “现在跟以前不能比啦,以前每天有两三百个马帮经过这里,驮着茶叶、盐巴、丝绸布匹,一直向南到缅甸去做生意。”杨正权说,自己小时候赶的是“大马帮”,而现在这些都是附近的村民驮运玉米、木柴、木炭等土特产到县城做小本买卖的“小马帮”。

  漾濞曾是“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重要驿站。正如杨正权所说,马帮的驼铃声曾响彻漾濞江畔,但如今,随处可见的古时遗留下来的上马凳都变成了市民们小憩时的石台,马帮走过老街巷时,也没有了驼铃声,只有马蹄踏在水泥路面上发出的“哒哒”声。

  记者跟随“马帮”来到赶集的地点,昨夜还人迹寥寥的主街一个早上就沸腾起来。野鸡、野兔、山茅野菜……马帮驮来的土特产整齐划一地摆成两条线,绵延数公里。这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一辆公交和出租车,楼宇间、街道上穿梭着各式摩托车和三轮车,刚刚卸完货的马匹和人流穿插其间,好不热闹。

  “很喜欢这样的有乡土气息的赶集天,只是这些马匹进城来,会留下些马粪。”漾濞县城居民江静龙打趣说,要是有一天出门看不到马粪,漾濞也就不像漾濞了。

  “漾濞以前算是个交通死角,杭瑞高速从附近过,但没有拐进县城。现在大瑞铁路正在建设,而且从城里穿过,开通后,我们就可以坐着火车向东到上海,向南直达缅甸。”漾濞县社科联主席杨欣说。如今,全程通车的杭瑞高速已从漾濞县平坡折道南下,而穿越漾濞的大瑞铁路也正加快建设,这条中国最早与外国相通的古道正在被新的交通网络所取代,“马帮”这种古时遗留下来的特殊交通运输方式,也将逐渐消失成为一种记忆。(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