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青杠坝10年巨变:一个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脱贫的蓝本

2015年05月08日 1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贵州青杠坝10年巨变:一个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脱贫的蓝本
    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一棵棵绿树浓荫如盖,一座座小楼别致有序,一条条道路平坦干净,一步一景。 周娴 摄

  中新网思南5月8日电 题:贵州青杠坝10年巨变:一个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脱贫的蓝本

  作者 周娴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一棵棵绿树浓荫如盖,一座座小楼别致有序,一条条道路平坦干净,一步一景。公共运动场、休闲长廊、游泳池等公共设施齐备。你无法想象,14年前,青杠坝村还是一个贫穷的代名词——这里地势偏远,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矛盾纠纷突出,人均收入不足700元。

  “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着酸菜下”是当时青杠坝的真实写照。

  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短短几年时间,增加到204万元。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村落,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18万元,比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804元。

  “我的梦想是让青杠坝的所有村民有吃、有住、有车开。”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这样对记者说。

  2001年,冷朝刚上任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支书,上任之初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在石旮旯里破败不堪的贫困村建成小康村。

  青杠坝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土壤贫瘠,水资源短缺、交通不便是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穷则思变。2004年,冷朝刚提出了“更新观念调结构,发展致富建强村”的思路。他总结发现,种水稻因水资源匮乏,只会越种越穷。

  水路不通走旱路。冷朝刚主动走出去学习发展经济作物,把自己的农田用作试验田,形成了冬季种大蒜,夏季种西瓜、辣椒的产业结构。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水田改旱作,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

  在村民填饱肚子、鼓起钱袋子的同时,村级产业结构调整也迈开了步子。

  青杠坝村村支两委抓住退耕还林等有利时机,带领群众将荒山退耕,种上李子、桃子、柚子、枇杷等经果林,建设山上种水果、坝上种瓜蒜的种植园区,推动农业产业立体式发展。

  如今,青杠坝村全村坝上常年保持300亩大蒜、辣椒、西瓜分季轮作,山腰发展李子100亩、桃子100亩、柚子200亩、枇杷50亩、橘子50亩,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

  “我身体残疾,不便于发展蛋鸡养殖,就是靠2亩地轮作大蒜、辣椒、西瓜,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余元,日子过得很殷实。”村民罗福权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14年的发展,各产业的铺开,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我养蜈蚣,一年可以收入15万元,这不刚新建了这栋房子,如果没有冷支书,我们哪能赚这么多钱。”村民冷应翠指着一栋黄色两层小楼说道。

  村民富了,村集体经济也要随之壮大。冷朝刚提出从每斤辣椒、大蒜和一枚鸡蛋销售收入中提取1分钱组织费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

  “集体的钱,我们每一分都花在大家上,群众才拥护我们。”村主任赵晓虎介绍,近年来,村里不惜资金绿化、美化、亮化,还建起了公共运动场、休闲长廊、游泳池,总投入达600多万元以上。

  眼下,正值初夏,记者穿行该村,只见一棵棵绿树浓荫如盖,一座座小楼别致有序,一条条道路平坦干净,一步一景。

  村民们高兴不已的是,该村又拿出集体资金30多万元,正对30多座旧木房予以拆除,并规划将旧宅基地还为耕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发展果园。“通过这种方式,既美化了村庄,又盘活了土地,村民和村集体都有收入。”说起心里的“小算盘”,冷朝刚一脸自信。

  忆往思今,从山上搬到山下,刚刚住进新房的村民李代富心头十分感慨:“要是老搞苞谷、水稻,不找其它门路,不要说新修房子,恐怕过日子还要全靠低保。现在我们村干部得力,大家也吃得苦,日子都过得不错。”(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