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借粮生存到富丽乡村 浙江西部小山村因生态而兴

2015年08月15日 14: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从借粮生存到富丽乡村浙江西部小山村因生态而兴
下姜村一角 李苑露 摄

  中新网杭州8月15日电(见习记者 李苑露 通讯员 张晶)“以前我们这里有句话,‘土墙房、半年粮’,我小时候也是这种情况,家里穷,住土墙房,村里生产队都要去附近的村子借粮。”说这句话的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村民姜东勤,此时,他正在自家的农家乐中,望着不远处的妻儿,感受着四面环山的安逸笑着。“时代不一样了。”他说。

  下姜村的穷,这块地区的住民有目共睹,也由于“脏乱差”、“穷得典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将这里设为他的基层联系点,多次考察。目前,共有四任浙江省委书记将这里设为基层联系点,以此为典型,一同探索穷山村的发展路子。

  在艰难的探索中,这个浙江西部的穷苦山村没有走工业经济路子,没有“不顾一切发展经济”。经过近二十年,如今的下姜村充满了希望,村民们过着“有盼头”的生活。如此富丽乡村的景象和希望,来自于一直存在的生态优势。

  艰苦生存后的思路转变

  下姜村位于千岛湖的所在地淳安县,四面环山,如今沿着一条虽然小却平整的道路走进村子,可以看到木廊桥在清澈的溪水之上古色古香,两岸白墙黑瓦,房屋非常整齐。然而在近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土墙房、茅草屋、脏乱差。

  “我们这里是淳安最西南的山区,离县城很远,以前基础设施、交通、农民的生活都比较差。”杨红马介绍。这位有着黝黑肤色的村党支部书记回忆,当时的村子一片土墙房、茅草屋,老百姓自己土地上种粮,然而由于春荒,每过了正月初十,家家户户都要背着扁担去别的村子借粮。

  “山都是光秃秃的。”他说。当时有部分老百姓也靠烧一些木炭、砍一些木棍来维系经济。这样的村子在浙江的山区中有许多,淳朴的住民没有想过要大富大贵,只是盼着能吃饱、穿暖,日子也能过得下去。然而,老百姓依然年复一年艰苦地生存着。

  这种日子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转变。四任浙江省委书记将下姜村作为基层联系点,与村民共同探索乡村的致富道路,杨红马十分有感触:“下姜村作为基层联系点,得到的不单是资金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思路的拓宽。”

  在此之前,村民主要靠最传统的种粮,烧木炭来维系生活,效率低下、靠“天”吃饭,并没有保障。之后,虽然有一些现代农业思维融入村内,但在发展的道路中还需更多拓展。最终,下姜村率先以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注入“生态经济”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发展中也琢磨,我们淳安农村土地不多,但是森林资源多,生态资源有优势!如果我们不走农旅结合的路子,可能永远也富不了。”杨红马说。

  绿道为生态经济打开窗户

  依托生态优势,下姜村开始走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的农旅结合道路。2011年,姜东勤家开了村子里第一家农家乐。听说村子里发展好了,2012年,退伍的姜东勤回到家中帮忙一起经营农家乐,但他却发现,生意并没有“说来就来”。他把原因主要归结在“路”上。

  “交通很不便,以前从镇上到这里要2个多小时,还要过轮渡,半小时一次,过了轮渡后道路也很窄的,弯弯曲曲的。”据他回忆,由于家中有亲戚在旅行社工作,之前有许多旅行团队预定后过来考察路线,结果一看路是这样的,便不愿意再进来了。

  到了2013年下半年,这种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淳杨线延伸到我们这里了,客人源源不断了。”说话间,他的声音也变得洪亮了些。

  姜东勤口中的淳杨线是千岛湖环湖绿道的一段。目前,淳安县已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了包括千汾绿道、淳杨绿道等150公里环湖绿道,以及35公里的城市绿道。通过绿道建设,将公园、观景台、亲水平台、公建配套等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张千岛湖特色的生态绿道网系统。

  这张绿道网将沿线城市、景区、乡村连接,带动发展,并串联两岸景区景点,形成主题线路,引导游客进入一些“深藏不露”的旅游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带动沿岸经济。

  “淳杨线沿线原本大多是较为穷苦的小村庄,在绿道建成后,由于大量的游客和骑行爱好者的需求,农家乐、民宿产业兴起,带动了农民致富。”淳安千岛湖风景旅游委员会党委委员程雪梅介绍,这就是绿道“串联”的生态经济效益。

  下姜村就是极大的受益方。“去年,我们收入有10万了。”姜东勤笑着说。也许在许多人看来,这并不是特别大的数字,但对于这个“土墙房、半年粮”的小山村村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

  农旅融合为乡村经济带来希望

  如今,下姜村的农家乐、民宿不断增加,一些观光农业园也正在兴起,葡萄园、草莓园、桃花园、茶叶园、中药材园、竹笋园等几大园区,让下姜村成为一个四季瓜果飘香的乡村旅游胜地。

  “我们在发展中也一直在摸索,怎样通过农旅结合,真正让老百姓致富。”杨红马介绍,在淳安的乡村,原先水果业并不是强项,在逐步走向旅游大县,水果业与旅游结合,传统农业转向新型农业,旅游的人多了,这些结合的业态也得到了发展。

  下姜村葡萄园是一处农旅融合的典型。2011年,葡萄园在浙江省农科院的帮助下建设,220亩的葡萄园中,葡萄长廊横卧其中,51个钢架大棚整齐排列两边。目前,葡萄园通过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种植的早中晚熟葡萄品种多达11个,有日本的红芭拉蒂、美国的大焰无核、还有国内的夏黑、白罗莎、巨玫瑰、红马斯喀特、早甜、美人指及碧香无核等。

  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如今的葡萄园集结了多项高科技,院内设有数据传感器,监控大棚内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参数能用智能手机查看,可以随时了解葡萄生长环境,同时,配备滴灌设施,根据园区气候、土壤等特点可以动态控制温度、湿度。此外,通过智慧农业信息管理平台,根据天气状况,大棚卷帘还可以自动遥控,调节光照,增加葡萄甜度。下姜的葡萄每年从7月中旬开始采摘,到11月份结束,这个时节,正是游客来采摘的好日子。

  “通过一定的土地流转,农民从土地上得到了比原来传统农业更高的收入。从2011年规模调整后,这几年,老百姓从土地上的收入增加了5-6倍,其中,有固定的租金,有分红,还让老百姓有了闲余劳动力,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在村里的劳动力80%都在各个园区,各个项目。”杨红马说。这名大山里的村支书如今正怀揣着极大的希望,这种希望来自于生活着的这片绿水青山。

  “高温天很多人来避暑,都是冲着这边的环境来的,老年人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来附近登山、采摘,然后到村子里住一晚。”姜东勤介绍,这个小伙子如今的想法越来越多,“如果有机会,我还想承包果园,可以跟农家乐配套采摘。”

  如今,下姜村已探索出了一条典型的生态经济道路,实实在在地从土墙房向着富丽乡村转变。与它一般,在千岛湖畔周围的许许多多乡村也各自成为了“小景区”。近年来,淳安县通过全县域景区化,用绿道将不同的乡村旅游串联,将绿水青山“串联”,使生态经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用生态化作希望。

  据了解,今年1月至6月,淳安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36.5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36亿元,分别与去年同期比增长23.9%和26.5%。(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