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庆阳镇原黄土高坡的新生活:林果满山 五谷丰登

2015年09月23日 11: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庆阳镇原黄土高坡的新生活:林果满山五谷丰登
    甘肃庆阳,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村民能吃着自家种的粮食、蔬菜、水果,还能用它们换钱来补贴家用。图为庆阳镇原县临泾镇的农户,家里的蔬菜都是产自自家的菜园,串好的辣椒正挂在院子里晾晒。 殷春永 摄
俯瞰黄土高原上的县城。图为甘肃庆阳市镇原县城。 殷春永 摄
秋分时节,甘肃庆阳黄土高原上渐渐进入苹果的采摘季。 殷春永 摄
秋分时节,甘肃庆阳黄土高原上渐渐进入苹果的采摘季。 殷春永 摄

  中新网庆阳9月23日电(杨娜 高莹)“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曾经是黄土高坡最真实的写照。对现在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来说,这首歌似乎不那么准确了,郁郁葱葱的树木阻挡了风沙,大风已经很少再能从坡上刮过。

  46岁的张丽萍是甘肃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村民,通村公路一直修到她的家门口。新建成的房子铺着干净的地板砖。她说,现在路修好了,山上树也长起来了,很少再有以前那样的沙尘天气,农民家里也能像城市里一样铺地板砖,干净、亮堂。

  和地面一样亮堂起来的,还有张丽萍的日子。她和丈夫在外打工9年,2009年回乡重新修建了现在的房子,回到家乡,就再没想过离开,“再不出去了,现在在家日子也好着呢,不出去受罪了。”

  张丽萍和丈夫将自己家里的土地,用来种植树苗和中药材。丈夫在村子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的闲置土地,也种上了药材和树苗。临泾镇镇长彭雅宏说,这在镇里是开创了先例了,这种思想的转变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杏乡”的镇原县,家家户户广栽杏树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捏杏干、卖杏核,是许多农民家里不可或缺的经济收入。张丽萍家也不例外,每年杏子成熟,她将杏肉与杏核分离,再晾晒风干,仅杏干就可以收入两千多元。

  而镇原农村田间地头生长的金针菜(俗称黄花菜),也是镇原人的“宝贝”。镇原金针菜因其黄土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条长色鲜,肉厚味醇,久煮不散,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它更为镇原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张丽萍家的金针菜,每年可以卖到两千多元,她说,效益好的时候,能挣得更多。

  在同村杨玉琴的农家小院里,橘红的柿子挂在枝头;一场秋雨之后,秋菊开得更鲜艳。杨玉琴的女儿将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挂在院子里晾晒,这是从自家菜园里采摘的,“别看辣椒长得不好看,没打农药,香着哩。”

  和张丽萍一样,杨玉琴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农民。秋季多雨,她要抓紧时间在下一场秋雨来临之前将院子里的玉米转移到干燥的地方,受潮之后玉米会发霉,卖不了好价钱。

  52岁的杨玉琴每天都是忙碌的,丈夫在外打工,地里种的玉米、糜子、油菜都要她一个人去照料,出嫁了的女儿也会经常回来帮忙。“我还爱种果树,杏树、梨树、柿子树、核桃树,我都种着,一来孙子吃果子方便,二来还能卖钱。”

  对杨玉琴来说,能吃着自己家里种的粮食、蔬菜、水果,还能用它们换钱来补贴家用,这是最简单的幸福。她家的地少,可是她还是想腾出一片土地,明年春天种果树。

  “我自己以前买的树苗不好,现在是县上给统一配发树苗,叫矮化树,肯定能种好。”杨玉琴口中的矮化树,是镇原县统一免费配发给农民的苹果树苗。

  彭雅宏向记者介绍,这种树苗树形矮,每亩土地可栽种90棵左右,相较于之前的乔化树苗,栽种周期短,三年左右即可挂果,品质好,产量高。农民可以更快地得到收益。

  这是镇原县鼓励农民进行产业调整的一项具体措施。彭雅宏说,让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必须要从发展增收产业上入手,“从政策到资金,政府都会给予一定的优惠,做好产业调整的保障工作。”

  其实,在镇原县,果树中,苹果的种植面积最大。当地把苹果产业作为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的首选产业,累计种植面积15.2万亩,其中挂果园面积6.2万亩,产量7100万公斤,实现产值2.8亿元,纯收入1.82亿元,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380元,占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