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行进中国)草原深处“马背法庭”受追捧

2015年09月28日 14: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锡林浩特9月28日电 题:草原深处“马背法庭”受追捧

  作者:李爱平 陶卫江

  在茫茫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马背法庭”因其独特一面,成为当地牧民解决纠纷的“最佳倾诉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在中国审判机构领域颇为独特的“新生事物”实际上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

  据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官方透露,1987年该市人民法院结合牧区审判工作特点,设立了牧区巡回法庭。法庭的前身是白音宝力格苏木巡回审判法庭,1994年更名为锡林浩特市人民法院牧区巡回法庭,管辖3个苏木、1个镇、1个国营牧场,辖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

  当地民众王景和谈起“马背法庭”时赞不绝口,他说,这些巡回法庭的工作人员常年顶烈日、迎酷暑,冒严寒、沐风雪,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通讯不便等困难,深入到边疆大漠千里草原上调解民事纠纷案件,说不感动那是不行的。

  “人民法官给咱做主哩!”86岁的牧民樊仓谈起“巡回法庭”的好处时激动地说。老人说,因赡养纠纷,他曾一纸诉状将三子一女诉到巡回法庭,受理案件后,当地法官当天就赶赴樊仓居住的蒙古包,详细听取了案件纠纷情况,然后将其子女召集到家,通过耐心讲解子女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最后几个子女均表示要承担起赡养义务,使老人安度晚年。

  牧民毛日和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巡回法庭的法官们,着实对牧民的“命根子”羊群、草场方面的问题给予彻底解决。

  2011年9月的一天上午,当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巡回法庭,称其一只绵羊被同队牧民呼和格日勒以他的羊群多次进入其草场为由被扣留,多次索要未果,法官问清原因后,随即驱车前往距市区110公里的呼和格日勒家。

  因呼和格日勒居住的蒙古包附近乱石丛生,汽车无法通过,在苏木负责人的帮助下,法官只好骑马入户,一个多小时才赶到。通过对当事人双方耐心讲解相关民事财产的法律法规,并做细致的说服教育,最后呼和格日勒表示自己扣羊的方式欠妥,毛日和也认识到进入他人承包草场放牧的错误,一堂生动具体的法制教育课解决了两户草场牧畜纷争,最后双方握手言和。

  据知,被牧民称之为“最佳倾诉地”的马背法庭,现有蒙汉兼通双语法官3人,蒙汉双语书记员2人,其中1名审判员为硕士研究生学历。

  为了更好的服务当地牧民,该“马背法庭”还建立了到偏远牧区巡回收案、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工作机制,切实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力争把纠纷解决在最基层,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该巡回法庭2005年4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庭”;2014年1月被内蒙古自治区高院授予全区法院系统“集体一等功”光荣称号。

  巡回法庭既是草原上的“马背法庭”,又是流动的法律宣传站。近三十多年来,牧区巡回法庭共受理案件4200多起,其中以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数占90%左右,案件调撤率在85%以上。

  在每一次下乡办理案件中,法庭都要求每个干警既要当好审判员,又要做好普法宣传员。他们将每次巡回审理、调查取证、勘查现场都当作是一个普法的课堂。多年来有很多因草场纠纷双方弄得面红赤耳,而经法庭的调解,耐心做思想工作,最终使多数当事人能够心平气和地息讼排纷、重归于好。(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