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浙江丽水山体滑坡灾害“黄金72小时”大救援纪实(图)(3) 查看下一页

2015年11月17日 09:27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 
浙江丽水山体滑坡灾害“黄金72小时”大救援纪实(图)(3)
    11月15日,武警浙江总队党员突击队正在救援。 记者 胡元勇 通讯员 顾朝清 摄

  15日上午,救援现场因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影响救援进度。100余名武警丽水支队官兵和当地100余名民兵迅速填沙装袋,凭人力修筑拦水坝。不到3小时,便筑就一道百余米长的拦水坝,为下游救援创造条件。

  连续作战,轻伤不下火线,是闪耀在救灾现场的宝贵精神。

  乱石滚落的救援现场,莲都区民兵应急连排长蓝波,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已坍塌的房屋中,细细搜寻,不慎小指骨折。夹板固定后,他仍坚持重新投入救援,直到连续奋战30小时,方才离开。

  47岁的双溪村民兵连长潘华富主动请缨,担负扛沙包填堵低洼处的重任。他因身材消瘦,肩膀被沙袋压得红肿,几次滑倒在地。近4个小时的作业中,他坚持不肯休息,共搬运沙袋120多个。

  黑色拉布拉多搜救犬“海亮”,被锋利的沙石划破了左前爪,却在包扎后依然工作在前线,直到累得趴下。原来,从14日11时到15日15时,它仅睡了5个小时。

  救援力量仍在抵达,为持久作战做好准备。

  15日19时30分许,第二炮兵某部52名官兵、15台装备抵达救灾现场,并迅速建立第二炮兵救援保障点,连夜开设野战加油站、野战淋浴站、野战净水站等,负责救援现场的保障任务。

  除了救援,武警浙江总队直属支队救援中队的战士们,还在轮休间隙,拿着切割机、撬棍等在废墟上打开洞口,帮群众寻找衣服、手表等物件。“东西不一定贵重,但对受灾群众来说,却寄托着浓浓的感情。”搜救中队中队长董海平说。

  奋战近24小时后,武警官兵们才得以轮流休息三四个小时。灾害现场附近的高速公路隧道里,他们席地而眠,脸上尚带泥点,睡梦中依然双眉紧锁,仿佛还记挂着灾情。

  救援顺利开展,离不开众志成城的力量。

  为保障现场救援,丽水电力部门组成党员突击队,在现场临时架设线路;雅溪镇派出所所长李蒙率先带领4名值班民警赶往现场,丽水市特警支队随后赶到,维持救援现场的秩序;交警部门则在外围保持道路通畅,救援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入。

  16日傍晚,现场迎来一场暴雨,所有人员不得不紧急撤离。17时35分,救援人员再度进场连续作业。夜幕中,现场灯光通明。“黄金72小时”即将结束,冒雨强赶进度,是每个救援者的使命。

  第三个夜晚,救援之战已经打响。

  温暖,里东的底色

  “伤员来了,准备急救!”14日凌晨2时许,救护担架以最快速度被推入丽水市中心医院急救室,上面躺着这次山体滑坡中至今被救出的唯一幸存者、63岁的村民李尧发。

  滑坡发生后,丽水市卫生部门迅速从各医院抽调专业医疗救护人员,调度13辆救护车,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14日零时许,丽水市人民医院应急救援医疗小组、后勤保障小组迅速集结,赶赴现场进行医疗救援。随后又增派重症医学科主任、创伤外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和男护士等奔赴前线,共在现场设置两个急救点和两个医疗救护站,安排救援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十二分努力。”丽水市人民医院医生王燕站在灾区废墟上,双手紧紧地抱着急救箱,随时待命。与她一样,为驰援现场而主动加班的白衣天使,还有许多。

  随着救灾工作的开展,丽水市、莲都区卫生部门启动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市急救中心紧急调动医疗救护人员30人,后陆续增加到44人,出动救护车9辆;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抽调医务人员100余人成立院内救治组。

  急救室彻夜明亮的灯火点燃生命的希望。尽管李尧发被发现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但在及时抢救后,生命体征已平稳。目前,他已被送到创伤病房接受特级护理。

  伤口可以治愈,心理创伤更需抚慰。

  救援现场,活跃着一支特殊队伍——里东心理救援大队。40名心理医生用温言软语,安慰情绪过激的受灾群众,帮助他们释放不良情绪,更坚强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夏朝云,是首批抵达的心理专家之一。“在对基本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后,我们会尽快开展走访和灾后心理干预。”她告诉记者,14日她已成功劝离一名因数名家人失踪,而不愿离开现场的女孩。

  病员需要生理、心理的及时救治,而附近居民也需要尽快安全转移。

  滑坡发生18小时内,62岁的里东村村支委武勇仁只勉强喝下几口豆浆。忙碌在避灾点指挥村民安置,他无暇休憩。“3次!至少有3次泥土滑动的声音!”痛心,写满他的脸庞。

  在不眠之夜里,他站在村口,用手电筒的微弱光亮,指引着进村救援的车辆;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民转移避灾;冒着险情,他又和国土部门工作人员上山巡查,直到浑身被雨水浇透。

  心急如焚的,还有曾于2011年当选里东村村支书的李军。听闻灾情,他赶紧从市区赶回村里,连夜疏散300多位滑坡体周边的村民。

  “把村民安置到祠堂后,我就赶回了现场。”李军回忆说,当时救援设施还没到,消防官兵只能徒手挖掘,自己就站在边上给他们打手电。官兵们持续作战,李军也不曾离开。46个小时里,他只合眼休息了两个小时。

  安抚死难者家属、联系土方倾倒点、巡查滑坡体周边房屋……这几天,李军只记得为救援而忙碌。而他家的祖宅也在滑坡区域内,可他一直都没回去。

  所有的出发与奉献,源于爱民、为民之心。

  里东村的李家祠堂,被设为村安置点。15日,不断有从外地赶回来的村民暂住在这里。

  14日早上起,村里72岁的老党员李益贤,顾不上家中半米深的积水,一直在此安慰村民;村会计李欲成则一直统计安置人数……

  互助的温情,在安置点洋溢。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