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三变”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农民钱袋子变鼓

2016年04月07日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贵州“三变”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农民钱袋子变鼓
村民周祖珍在猕猴桃基地给猕猴桃进行人工授粉。 杨光振 摄
通过“三变”建成的巴朗庄园。 杨光振 摄
通过“三变”建成的巴朗庄园。 杨光振 摄

  中新网六盘水4月7日电 题:贵州“三变”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农民钱袋子变鼓

  记者杨光振

  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中国在“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近年来在贵州实施绿色转型、生态发展的大战略中,六盘水市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三变”模式,试点农村土地改革,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钱袋子开始变鼓。

  “所谓的‘三变’,就是‘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说,由政府为主导,引进企业为龙头,发展特色产业为平台,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以余钱入股,可以解决山区农村资源分散、农民分散、资金分散的问题,推进山地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

  在六盘水市水城县米萝镇,51岁的村民周祖珍在家门口猕猴桃产业基地打工。2013年,她把家里的一亩地入股给在这里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一家农业公司。绵延近百里的猕猴桃产业基地,绝大部分土地来自当地农民的土地入股。

  “我家有三亩地,因为土地位置的原因,入股一亩地,公司在前5年每年给我股金600元(人民币),下一个5年每年会给股金1300元。我自己在基地里上班,每个月还可以拿到2000元工资。现在比原来一年辛辛苦苦种三亩玉米地的收入高多了。”周祖珍很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周祖珍说,以前参加过集体劳动挣工分,用工分换粮食,一家人怎么也不够吃;后来“包产到户”,想吃什么就种什么,解决了温饱。现在好了,每个月都有钱进,家里也开始有了盈余。

  “随着改革开放,在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六盘水市,农业落后于工业,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村成为全面小康的短板。而‘三变’,就是要解决这个短板问题,让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富。”李再勇说。

  本是六盘水一煤企老板的陶正学自2012开始转型,回到家乡联合村里6个村民,成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年时间,以“三变”模式完成1.7万亩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460余户农民入股,集中种植了猕猴桃、石榴、刺梨等水果1.5万亩,并建设了科技农业观光体验园、休闲旅游度假区等。记者先后三年三次来到该地,从建设之初尘土飞扬到现在功能区齐全,每一次都有明显变化。这一次,记者住进了村里的“职工之家”客房,看见统一工装的村民在18点左右收工,有的聚在职工食堂一起吃饭,喝起啤酒;有的在“职工之家”淋浴净身、清爽回家。建设成立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是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重点园区之一。

  李再勇介绍,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在66个乡镇、17个社区(街道),881个行政村,35个农业园区推行“三变”模式土地改革。共有106.75万亩承包地,45.28万亩集体土地,24.34万亩“四荒地”,67.65万平方米水域,5.43万平方米房屋入股,农民土地入股后,共有27万余民众在农业园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务工,务工人员年平均工资收入达到1.23万元。六盘水一产增加值完成169.85亿元,还培育了一批以种养、加工、冷链、物流等为主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6个、省级龙头企业44个、合作社1035个,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规模农业向优质农业转变。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认为,“三变”改革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对于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有重要突破意义,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重要引领意义。

  如今,六盘水的三变改革已在贵州全省进行试点推广。(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