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牧民闹布桑周的移民新生活

2016年07月30日 09: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青海格尔木7月30日电 题:牧民闹布桑周的移民新生活

  作者 孙睿

  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南郊的长江源生态移民村,31岁的闹布桑周烧好奶茶迎接来自海外华文媒体的记者朋友。3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内,藏式风格的吊顶和华丽装修让前来参访的海外华文媒体记者连连赞叹。

  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近日来到移民村参访。

  12年前,闹布桑周还是长江源唐古拉山镇的牧民。他说:“搬到移民村以前,我和父母只能靠放牧生活,年收入仅有6000元(人民币,下同),随着当地生态的逐步恶化,我们牧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不好过。”

  从2005年始,中国官方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并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项措施,旨在全面恢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地处长江源头的唐古拉山镇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该镇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草场面积4.9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乡镇。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三江源生态恶化明显,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成灾等现象导致很多牧民的牲畜越来越少。

  为了阻止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继续恶化,长江源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开始陆续搬迁至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市南郊,当地政府在这里为他们盖好了房屋和学校。

  像闹布桑周一样,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已有数万名牧民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草场,迁移到城市中开始全新的生活。

  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秦大云告诉记者:“政府在长江源村免费提供缝纫、驾驶、电焊等实用技术培训,2015年,这个村的移民人均纯收入达1.9万元,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

  得益于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闹布桑周跑运输,卖冬虫夏草,使自己的收入从每年几千块涨到如今的每年20万元。

  闹布桑周说,“没想到移民后的生活变得这么好”。

  今年年初,青海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三江源地区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在五年内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等制度,妥善安置三江源地区因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而异地搬迁民众的后续生活,进而巩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

  南非《华侨新闻报》记者林璐认为,“在保护好三江源头生态的同时,还提高了牧民们的生活收入,真是两全其美的做法”。

  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编辑部主任武仲林认为,生态建设对整个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长远来看,生态移民未来还会提高牧民子孙后代的生活品质。(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