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福州市区学校又增加了20名心理学教师。这是历年配置心理学教师力度最大的一次,保证了市属校每校至少有一位心理学教师。”福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构建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是福州市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福州建立起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健康网络平台、校园舒心室、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等平台,着力构建一个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层面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成立服务中心:营建“心灵花园”
“请跟着我大声喊!”面对着智能语音反馈宣泄仪的邀请,几个中学生互相看了一眼,捂住自己耳朵大喊:“啊——”持续十多秒后,几个人脸都涨得通红,长吁一声:“舒服。”
智能语音反馈宣泄仪,是今年7月上旬挂牌成立的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里的心理疏导项目之一。在这里,孩子们平时被视为扰人行为的大喊大叫得到了另外一种解释:生命的呐喊带给你心灵广阔的天空。
不仅动口,还可动手。该中心基础心理宣泄室里两个真人大小的“橡胶人”,可以任人“痛扁”。暑假期间,不时有学生搭伴前来,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里释放情绪。高二男生黄继仪说:“再有一年就要高考了,压力很大,喊一喊、打一打,轻松多了。”
“当然,心理健康辅导可不是简单的发泄。”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戴可荣说,“中心对未成年人主要服务包括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情感困惑等。”
戴主任介绍,中心专门聘请7名经验丰富的医学心理咨询专家,还开通了免费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热线(0591—85666222)。下一阶段,将引入更多先进心理健康调节设备,为孩子们营造一方“心灵花园”。
据了解,该中心还与福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福州12355青少年服务网等联动,全力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品牌。
打造网络平台:构建“心灵家园”
心灵家园,是福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网(www.fzedu.gov.cn/xljy)的网名,是福州运用新兴媒体开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咨询的互动性和针对性的探索。
网站内设心灵鸡汤、开心一笑、在线沟通等8个栏目,及时介绍各种心理常识,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常识普及,真正把网站建成孩子们自己的“心灵家园”。
针对性和互动性强,是网站一大特色。登录网站,可以看到“妈妈一直不让我的朋友来家里玩怎么办”、“如果高年级学生逼我做坏事怎么办”等青少年关注的热门话题占据了心理咨询榜的前几位。
据介绍,福州市教育局专门组织了20多名国家二级以上一线心理健康老师,提供免费在线咨询。咨询师“娜娜姐姐”(网名)就是其中一员。“娜娜姐姐”介绍,有许多孩子常来这倾诉心声,有个ID为“暗夜精灵”的孩子,从初一起就经常登录网站咨询,现在已经上高中了,还经常和她交流。
设置校园心理咨询室:搭建“心灵桥梁”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顺利,我们该如何面对挫折呢?”屏东中学舒心室的专职老师李燕娟每年都要给初一学生上一堂以“挫折”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课程,尝试引导学生坦陈自己的挫折,并给出解决建议。
据了解,像这样的心理咨询室,在福州已被纳入学校功能室建设范畴,悄然出现在城区绝大部分校园中。因其与学生生活贴近,被学生们称为“通往心灵的桥梁”。
“今年,我们筹资20多万元,专门划出400多平方米的一整层教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带有音乐放松、个体咨询、心理测评、乐器绘画宣泄、小团体活动等多种功能。”福州二中柯翔武说。
走进4次被评为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先进实验校”的福州市教院二附小,可以看到液晶电子显示屏在展示着“心理辅导老师的话”,大幅标题栏上书写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校园内还设有“悄悄话”信箱和每周寄语栏……
以点带面 辐射社区
入户家访、与贫困学生结对子、辅导网络成瘾的孩子……这些都是台江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社工志愿者日常的工作内容。作为台江团区委下属的非营利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还与省内高校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合作,深入周边社区,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增强青少年关注身心健康意识。
仓山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在坚持双休日的面询、日常函询和热线电话等传统工作基础上,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办、联办各类培训班,形成了以点带面、以中心辐射社区的服务模式。
福建省心理学会李林教授认为:“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难以实现,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实践和参与。”
为此,福州市通过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点服务社区的方式,切实落实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心理健康教育向社会各个层面深度渗透。
目前,福州市正继续坚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衔接起来,进一步整合宣传、教育、卫生、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加快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健全完善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培训,探索推进社区心理咨询站建设,积极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探索实践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记者 卢雅 林蔚 通讯员 安梓)
![]() |
【编辑:李季】 |
![]()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