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无证“小饭桌”生意火 乌鲁木齐出台文件加强监管

2011年09月28日 11: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闻回放:中小学周边的“小饭桌”,提供学生的午餐和看护服务,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安全、卫生隐患。为规范学校周边的“小饭桌”,乌鲁木齐市政府日前出台文件,规定由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工商、教育、环保、公安、物价、街道和社区等八个部门,分工负责,共同监管学生“小饭桌”。

  安全卫生存隐患

  新学期开学,乌鲁木齐市的“小饭桌”又火了。这个出现在城市中小学周边的,为学生提供午餐和看护服务的行业,既让家长高兴,又让家长担忧。

  “高兴的是‘小饭桌’解决了孩子中午用餐的问题,因为我们工作比较忙,中午没时间照顾孩子吃饭;担心的是‘小饭桌’的卫生安全问题,以及饭菜质量问题。”乌鲁木齐市民李玉兰说。采访中,绝大部分家长都持这样的观点。

  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东后街十一小附近的一家“小饭桌”,看到简陋的房间里就放着两张餐桌和一个碗柜。这家“小饭桌”的经营者张女士说,包午饭每月200元,包晚饭费用增加一倍。“我在这里已经开了七八年,保证干净安全。”但当记者要求她出示卫生许可证的时候,她说没有办理过。记者随后在北门、青年路、新兴街采访时发现,只要有中小学,周边的居民楼里大多有“小饭桌”,基本全是家庭式经营,其中九成以上都没有卫生许可证,也没有营业执照、健康证、消防安全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

  据了解,虽然绝大部分“小饭桌”是无证经营,存在食品安全卫生的隐患,但“小饭桌”仍然是很多家长的选择。“总不能让孩子中午不吃饭吧?!”李玉兰说。

  监管难在何处

  记者了解到,由于家长的需求旺盛,学生“小饭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不少城市已渐渐成为一项产业。对于这样一个“需求旺盛”的产业,肯定无法简单地予以取缔。如何规范管理,有效监督,这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智慧。

  “‘小饭桌’事关群众的餐桌,关系民生,因此是大事。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督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用餐环境,这也是政府出台管理规定的初衷。”乌鲁木齐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但由于“小饭桌”大多分布于学校周边的居民楼内,不容易被发现,这给政府监管带来了不小难度。同时,“小饭桌”经营者大多为下岗人员、社区妇女等,以家庭为场所进行经营,难以对“小饭桌”提出一个统一的标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的“小饭桌”为了争夺学生而打起价格战,拼命压低收费价格,饭菜也随意安排,缺乏科学的营养搭配。餐具仅用洗涤剂和自来水冲冲刷刷,存在极大的卫生安全隐患。更为重要是,不少“小饭桌”采取“躲猫猫”的经营方式,刻意逃避政府部门的监管,“听到检查就停业,风声一过又开张”。

  “政府出台文件,对学生的‘小饭桌’进行监督管理,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家长肯定热烈欢迎。”市民杜芳对记者说,“但各个部门分工管理,能否确保监督效果,会不会出现‘都在管,最后谁也不管’的情况,这是我最担心的。”

  “小饭桌”如何变成“放心桌”

  在新出台的规定中,乌鲁木齐市明确,对“小饭桌”的监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由市、区两级政府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小饭桌”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对街道、社区管理人员和经营负责人进行卫生标准培训和达标指导,并对“小饭桌”消费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和卫生检查;工商部门负责发放工商营业执照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教育部门负责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引导学生和家长到具备合法手续的“小饭桌”就餐。此外,环保部门负责油烟、噪音扰民等问题的查处,公安部门负责安全及消防的检查和指导,物价部门负责对收费标准的监管,街道和社区负责收集辖区内“小饭桌”的基本信息。

  “从之前的无人监管,到现在的明晰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如果这些规定在落实过程中打了折扣,目的可能就难以达到。因此,关键在落实好相关规定。”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学生家长徐中行这样对记者说。

  采访中,一些学生家长建议,应专门对家庭式经营的“小饭桌”设置规范标准。同时,通过社区来加强监管,并做到常态化。家长也要自觉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此外,专家建议,政府应该建立由八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的“小饭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将分散监督和管理的力量整合起来,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进行联合监督,联合执法。“只有把八个部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并把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建立监察体系,构建网络化监督管理平台,让全社会都参与监督,这样才能确保给学生一张卫生、安全,放心的‘小饭桌’。”记者 蒋夫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