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回应钱学森之问是全社会之责

2012年03月15日 14:54  参与互动(0)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有些建议体现出对教育的深思熟虑。比如有关“钱学森之问”,科技界31组的科学家委员们提出“减负是出大师之需,更是国家之急”。科学家委员们表示:“我们这些科学家呼吁为孩子减负,不是不务正业。‘钱学森之问’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头当然有各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我们的中小学生负担太重,严重阻碍了孩子好奇心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培养。没有好苗子,出不了大科学家,还谈什么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

  “钱学森之问”近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时对高校形成巨大压力。一些高校也躬身自省,反思在体制、机制、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差距。有高教专家提出,如果中小学的应试教育长期不能破除,大学新生存在过度的功利倾向,非智力素质严重欠缺,高分低能,光靠几年大学教育难以扭转。这次科学家委员们的集体提案指出,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开始向孩子施加压力,“海量做题,上各种培训班”,其实“根本无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显然,社会文化的浅薄、功利,给教育帮倒忙,也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这个屏障不打破,不仅拔尖科技人才出不了,下一代的健全人格得不到培养,整个国民素质提升也难以实现。

  从这一思路延伸开,钱老担心的科技人才,这次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的高端文化人才,以及工程大师、能工巧匠、各行各业的优秀骨干的培养,都与我们的经济规模不相称,与我们国家和平崛起的宏图大业不相符合。教育的责任自然首当其冲。但是学校教育仅仅是为人才培养打基础,走上岗位后的成长环境更为重要。全社会必须扭转急功近利的偏向,力戒不问究竟、不求原理、不顾长远的传统陋习。创新的基础是志向坚定、百折不挠、业精于勤,这需要包括体制、机制更新在内的社会大环境的转变。(陈宝泉)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