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反对那种唯功利化的教育行为

2012年04月10日 15: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是时候了,我们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给编辑部发来《教育家渐行渐远》一文之后,一向行事沉稳自信的程红兵还是忍不住给编辑发了一条短信:一直想写一篇有点分量的文章,但也许言辞上激烈了些。编辑随即回复:其实说真话也是需要勇气的。我们也到了该清醒的时候了。很多时候,许多问题,我们并不是不知对错,只是怕惹麻烦,不愿捅破而已;或者自己被利益裹挟,揣着明白装糊涂。但我们需要的不光是言辞激烈,更需要批判之后的建设与行动。于是,便有了来稿照登之外的如下对话,算是对文章的一点补充说明。

  记者:你其实一直在坚守教育中的人性、人格与人本,也因此在做语文教师时就敢于挑战权威教法,坚持学生为本,及至在上海建平中学做校长,你依然不改初衷。这也是教育之所以教人的要义,但在现实中却不乏种种背离学生立场、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和行为发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程红兵:作为语文教师,我主张语文人格教育,反对那种无视学生人格的异化行为;作为校长,我主张学校文化育人,反对那种唯功利化的教育行为。前不久,我曾撰文谈教学之中的异化行为,罗列了实际教学中许多被教师忽略的不尊重学生的细枝末节,那些漠视学生生命和学生差异的事实。针对这些现实,我力倡教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我想,产生教育异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原因。功利化的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几乎无处不在,“分数是教育的GDP,GDP是官员的分数”,可以说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现实的文化特征之一。

  我们教育的目标定位原本是非常清晰、非常全面的,但是我们常常把外显的行为作为我们的刚性目标,而不自觉地抛弃了内隐的、人格的、情意的目标,久而久之,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目标作为唯一的追求,其他一概视而不见。诗人纪伯伦说: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其实,我们并没有走得很远,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或者这样说:我们在出发的时候目标定位就出现了偏差,抓住一点功利,不及其余,丢弃了教育本该有并且是最重要的人格、情意和文化。于是,教育异化现象的产生就十分自然。现在经常有人说教育要回到原点,我认为这句话既正确又不正确,正确是指教育回到知情意的原初目标,当然就是正确的;不正确是指回到当初的出发点,当初出发的时候如果目标就偏了,那当然就不正确了。

  记者:从一所名校校长的任上去了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身份改变的同时,你这个以书生校长为荣的人也有了更多学问之外的东西,怎么看这种转身?会不会因此又少了一位有思想、有能力又有教育坚守的校长?

  程红兵:2010年8月,我从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的岗位调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做院长,这是我自己主动提出的,这里面诸多原因无需细说。其中有一点是不得不说的,我年届50,离退休还有10年光阴,这辈子只做教育。但从1982年大学毕业起,我就一直在重点中学任教,对基础教育的整体情况并不了解,关于教育所知狭窄。余下来的时间,我想到幼儿园去走走,到小学去看看,到初中去听听课,了解面上的情况。我提出这个要求之后,领导当然不批准,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不放心建平中学的未来。我因此力争,所谓的好校长不单是他在位时学校是好学校,更重要的是在他离开之后,学校仍然能够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好校长。如果我的离开,可以帮助更多的学校成为好学校,帮助更多的校长成为好校长,岂不是一件好事?正是这几句话打动了领导,使我得以转身。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是区域教育研发机构,其功能定位是活跃思想、建设队伍、提升质量、推广技术。所以,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服务于区域教育,服务于基层学校,服务于教师,只要基层有需求,我基本可以做到召之即来,不遗余力。去年一年我走了浦东新区40多所学校,作了多场报告。我的工作就是研究,我仍然把大部分精力投身于教育。

  记者:你一直主张自己在批判与建设中行走,并且力倡在批判的基础上建构教育价值观和哲学观,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孜孜以求、实践探索。这次,在批判当下诸多背离教育规律的现象的同时,你期望的建设在哪里?

  程红兵:我的性格比较务实,不论走到哪里,我都想把工作做好。走进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已经快两年了,提升校长、培训教师是我们这个机构的中心工作,我一直在关注并研究校长培训、教师培训。当下培训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培训对象多,而优秀培训师少;培训资源多,而优质培训资源少;分散用力的多,整合用力的少;培训的形式多,而高质量的培训少;培训的理论口号多,而关注校长、教师的真实生态少。基于此,我提出:关注每一所学校当下的真实生态,关注每一位校长和教师的具体行走状态。开展基于学校需求、校长需求、教师需求的助力式培训,与校长、教师共同遭遇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基于问题的培训,给校长、教师以切切实实的帮助。我们的策略是从学科课程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从知识学习转向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从静态的素质培训转向动态的专业支持;从注入式培训转变为专业历练式培养,真真切切地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这是我当下所致力的,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不断践行。(记者 时晓玲)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