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高中国际班持续升温 回避高考竞争成现实理由(3)

2012年04月19日 15:3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许多家长甚至要求学校停开其他课程,直接上托福课——

  开齐国家课程为何这么难

  为了出国留学,辽宁的张先生把儿子送到省内某知名高中国际班,不过高二下学期,他却发现班里只剩下自己孩子一人在上课,其他学生都跑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突击准备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高中国际班沦为“洋应试”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为短期内提高孩子的托福、雅思等语言类考试成绩,许多家长甚至要求学校从高一开始停开其他课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训课,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平时成绩和出勤率则弄虚作假,将引进国际课程硬生生变成功利化的应试教育。

  记者还了解到,在广东、南京等地,有部分高中为了赚钱、赢得名声,扩大国际班的规模和种类,甚至一所学校开设若干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完全不顾师资能否跟得上、教学质量过不过关,只为抢夺生源创收,严重违背引进国际课程的初衷。

  关于高中国际班的初衷,张梧华表示,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培养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高中生。与之相适应,高中国际班的课程设置,也采取国家课程加国际课程的形式。高中国际班必须根据国家高中课程标准和学分规定,开齐开足必修课程,数理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可以采取学分互认方式,引入国际课程。

  对于引进的国际课程,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引进的国际课程偏重语言培训,一般以SAT和托福考试培训为主;另一种是引入国外高中课程,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包括A-level(英国课程)、美国高中课程加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IB(国际文凭课程)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高中课程。

  这样,国家课程与国际课程相得益彰、相互配合,既满足了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升学以及适应国外高等教育的需要,学分互认的模式还有利于促进课程融合,打造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

  实际情形却不容乐观。张先生的女儿在一所知名高中国际班读高一。按照学校规定,高一将完成会考主要课程的学习。即便是这样,清明节放假,孩子呆在家里忙了3天,主要还是为了完成外教布置的3篇英语论文。“英语和国际课程的学习负担特别重,孩子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了,会考课程只能简单学学。”张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升学的需要,家长、学生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语言和国际课程的学习上,对出国留学没有影响的国家必修课程,无形之中被忽视了。学生更喜欢外教授课,国家课程在高中国际班里严重边缘化。部分高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甚至只开设少数中方课程,导致国家的教育方针难以得到贯彻。

  记者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部分高中国际班的课表发现,高一,国家课程多于国际课程,约按3∶2设置;到高二时,国家课程的学时则大幅减少,国际课程的学时则相应增加,约按2∶3设置。部分高中国际班的负责人表示,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要想兼顾国家课程和国际课程,根本不可能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问题在于,尽管没有完成规定学时的国家课程,但学生最终还是能够通过会考,拿到高中毕业证书。”袁桂林表示,“这既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也不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

  事实上,放弃中方课程、追求国际课程的做法,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申请国外大学。曾任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招生负责人的多莉丝·戴维斯女士告诉记者:“像耶鲁、哥伦比亚这样的名校,更青睐的不是那些只会考试的学生,也不是那些美国化的中国学生,而是有着中华文化底蕴、扎实文化基础、广阔发展空间、卓越国际视野的学生。”

  目前,对高中国际班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学分互认等问题,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都没有明确的指导文件,实践中出现的中方课程开不齐开不足、“洋应试”等问题缺乏监管。在高中国际班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下,相关规范文件的出台越来越迫切。

  部分学校只顾经济利益,较少考虑国际班对教改的意义——

  公办高中国际班出路在何方

  两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华期间曾宣布,未来4年将派遣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求学,其中就包括高中生。然而,如何才能吸引美国高中生来中国留学,对高考指挥棒下过于强调应试的国内高中而言,无疑是个新课题。

  对此,袁桂林表示,公立高中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是要借此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高中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培育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最终让我国的高中教育能够“走出去”、国际化。

  不过,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高中国际班面临着重重困难。很多高中国际班的负责人都表示,最大的困难便是师资问题。

  尽管学校给国际班安排的中方教师都很优秀,但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留学经历,再加上长期从事高考教学,忽然面对兼具中西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要实现双语授课,还要将中外课程融会贯通,这对很多英语语言能力不够的教师来说很难适应。

  正因如此,一些学校开始着力培养国际化的中方教师队伍。例如,北京四中建立听课制度,鼓励中方教师定期到外教课堂听课、共同教研;上海格致中学科学类科目全部启用中方双语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与外教、中方老教师捆绑结对,跟外教学习教学方法,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

  在北师大二附中国际班高二(2)班的生物课堂上,记者看到,拥有博士学历的中方教师正在用双语讲授有关生物进化的必修课。学生刘一锐说:“在外教的影响下,中方老师开设的国家必修课程,也都经过了精心准备,教学很灵活,课堂也很活跃。”

  高中国际班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学校及课程的管理。安迎告诉记者:“我们特别缺乏国际班的高层管理人才,就是既了解中国学校管理又熟悉外国学校运作的专家。”

  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高中国际班学校管理以中方为主,但目前国际课程管理有两种模式:一是外方管理为主,中方对国际课程设置基本无权干涉,如IB、A-level等;二是中方管理为主,如北师大二附中的PGA课程,这样学校就有较大的自主权,对中外课程进行融会贯通、纳精弃糟。“显然,后一种模式更有利于我们创建高度整合的国际课程。”张梧华说。

  然而,由于管理人才以及双语教师的缺乏,即使采取中方为主的管理模式,要推进中外课程融合共享,创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还了解到,很多高中开设国际班的目标并不明确,多是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挣钱、赢得名誉,或者满足社会需求,较少考虑国际班的教育效益,如推进教改、课改,促进学校国际化。由此也导致这些国际班办学相对独立,国际班与普通班的师资、课程、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难以充分互通共享,国际班的优质资源无法在全校形成辐射。

  “目前,办国际班的都是优质高中,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办学当然要考虑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质和教育效益。”张梧华说,“公立高中引进国际课程,必须清楚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应当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国际化探出一条新路。”

  很多专家及高中国际班负责人也表示,作为不断探索发展的新鲜事物,高中国际班恰恰处于政策的盲区,既没有明确支持,也没有明令禁止,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办法,加强政策法规上的规范、引导。

  记者了解到,黑龙江、安徽、浙江等地出台了加强高中国际班管理的政策。例如,黑龙江、安徽明确提出,为减轻高中国际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提倡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学生拿“双证书”;浙江省则严格限制高中国际班的规模,将办国际班的高中数量控制在当地高中总数的5%左右,学生总人数不得超过该校在校生规模的10%,且每校只能举办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记者 李凌)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