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城市学生睡眠欠债成常态 折射社会教育普遍焦虑(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17日 15:4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解决午休难题勿病急乱投医

  早起晚归,课业繁重,城市中小学生每天都在慢性睡眠剥夺中度过。对此,一些专家建议,让午睡成为清偿“睡眠债务”的良方。但在黑午托和伏桌午睡的裹挟下,良方或成“毒药”。

  “目前我区城区学校除寄宿制之外,由于受到校园生均面积不足的制约,均没有条件建设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故无法满足城区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午餐和午睡需求。”收到区长热线的回复后,湖南常德市武陵区的焦女士感到无计可施。从两年前儿子小俊上小学,焦女士就开始为孩子的午睡奔波。从教室午休,到社会上的“午托之家”,再到学校教职工开办的午托班,为了能让小俊睡个踏实的午觉,焦女士作了各种尝试。

  一开始,小俊只能在硬课桌上“受罪”,一些不愿午睡的孩子跑闹喧哗也让小俊难以入睡。为此,焦女士在家校联系会上提议开设午休课,统一午睡,统一管理。同时可仿照幼儿园的“一教室一寝室”的模式,采用可堆放的床铺来解决午睡难的问题。但这个建议一提出,便引来嘘声一片。在学校看来,在地价昂贵的城区腾出教室安装睡床的想法很“幼稚”。无奈之下,焦女士只得将小俊送到午托班。

  和焦女士一样“出此下策”的并不在少数,据了解,小俊所在班级有近半数的学生都在附近午托班睡午觉,还有一大部分孩子伏桌午睡,只有不足两成的孩子中午被爷爷奶奶接回家午睡。而在北京,由于择校造成的家校距离遥远,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回家睡午觉学生的比例更低,根据记者对北京某校的初一初三两个班级的问卷调查结果,只有15%的学生回自家午睡,而这15%的学生大多抱怨“时间太赶,午觉睡不好”。

  在考察常德午托班市场时,焦女士发现,家庭式经营,缺少经营、安全资质的“三无”午托班比比皆是,这样的午托班靠谱吗?

  为图安心,焦女士把小俊送到了学校教职工开办的午托班里,地点就在与学校只有一街之隔的小区出租房里,小俊的睡床也从冷硬的桌椅换成了拥挤的沙发。在这间“不足50平米的房间里,挤着十几个孩子,采光不好,憋闷得很”。由于空间狭小,孩子们的午饭要在走廊里解决,而午睡的房间里除了一张1.8米的双人床外,就剩下一些大大小小可折叠的沙发。因为感觉七八个孩子挤在一张双人床上空间太小,而且“有臭味”,小俊选择和另一个小朋友挤沙发。

  尽管如此,焦女士认为,“这个午托班是学校教职工开办的,怎么样也比外面的要放心一些。”然而,在深圳等多个城市,都对校外午托机构的开办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及其在职教师、其他工作人员不得设立校外午托机构,学校在职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不得在校外午托机构兼职。”

  另外,按照多个城市规定的午托班“场地建筑面积应当在80平方米以上,午托学生人均建筑面积应当在4平方米以上”的要求,小俊所在的午托班远不符合规定,人均建筑面积不足3平米。

  除了硬件的贫乏,更让焦女士感到担忧的,是午托班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学校规定在校外午睡的家长要填写报到单,午托学生都是工作人员代签。吃完午饭,他们就签名了,孩子到底睡没睡,他们根本不关心。”

  大部分午托班孩子的家长都和焦女士一样有着共同的担忧和诉求,“希望能多一些正规的、有营业资格的午托班”成了她们最想说的话。

  对于家长的担心,在青岛市台东八路开办午托班的李大姐并不是没有耳闻,但现实的经营困局却让她感到无可奈何,“现在黑午托之所以如此多,并不是因为经营者黑心,而是因为‘名分’难求。家政、学校、宾馆,你说午托班到底归到哪类,我都不知道该去找谁。”李大姐的午托班对口接收台东六小的学生,由于地方宽敞,饭菜可口,所以在当地小有名气。尽管这样,李大姐的午托班依然处在“无证驾驶”的阶段。

  李大姐还告诉记者,由于涉及到提供午餐,所以除了工商部门的审批外,还要达到卫生部门要求的菜品48小时留样以及一系列卫生操作流程。“有些要求家庭厨房根本达不到,所以才迟迟办不下来。”

  正是午托班复杂的性质造成了午托班“大市场、小规模,无牌无照多”的市场乱象。

  为了避免午托班造成的一些问题,有些家长宁愿选择让孩子在学校伏桌午睡。但殊不知却将孩子推入了更加隐蔽的健康陷阱。相对于睡眠不足造成的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以及肥胖等问题,伏桌午睡的危害相对隐蔽。专家指出,很多学生午饭过后立刻伏案午睡,不仅影响消化系统,长此以往还会对颈椎发育、大脑血液循环以及视力等产生不良影响。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