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谈高中教育定位:保证基本知识挖掘最大潜力

2012年07月20日 15: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

  谢维和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先后发表3篇文章研究高中定位问题,引发教育界的持续争论。我认为,研究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十分重要,而在研究高中定位问题之前,还应该充分考虑高中教育的哲学取向、政治取向、经济取向和教育取向等问题。

  高中,或高级中学,即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也许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复杂的阶段。它既可以被看作义务教育的延伸,也可以被看作向高等教育的过渡;它既满足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又是进入高级人才行列的必要准备。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各种价值取向,形成了高中教育错综复杂的张力。

  哲学取向 全面发展与个性适应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教育不可动摇的方向。其实,全面发展不过是一个哲学理念,何曾见过全面发展的个体的人?一个人,如能具有高尚的品德,同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就已经不错了。不能要求一个人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既是道德楷模又是管理大师。爱因斯坦有许多至理名言,但在哲学领域的地位远不及康德、黑格尔;同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哪个哲学家可以搞懂的。术业有专攻,所谓全面发展,只能是专业领域宽一些,多一些,不可能通古博今,学贯中西,文理兼优。学校教育的目的,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有所发展,不应偏废,但学校不可能造就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的高中总是“执著地”履行着全面发展的使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高中教育,重要的是创造尽可能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发展其个性。

  政治取向 大众教育与精英培养

  现代意义上的高中出现得比较晚。传统高中,或者说完全中学,无论是1440年开始出现的英国公学,或是1538年诞生于斯特拉斯堡的德国文科中学,还是拿破仑于1802年创建的法国国立中学,都是为培养精英而设置的,能够进入此类学校的主要是社会上层家庭的子女。普通大众的子女只能进入教会学校或公立小学,接受初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高级中学作为单独的教育机构普遍设置,高中教育才开始普及。但是西方国家高中教育的双轨制特征并未完全消失。在承担大众化教育的高中,学业失败、辍学、就业困难、校园暴力等问题日益严峻。而少数名牌高中,或者是通过严格的录取制度,或者是通过高昂的学费,继续将普通大众子女拒之门外。名牌高中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升入大学,更是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精英。如果说,大众型的高中仅仅要求学生具备未来社会需要的一般能力,精英型高中则要赋予学生科技创新和国家治理的高级才能。

  经济取向 劳动分工与职业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论述了分工,认为有了分工,相同数量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不仅看到了分工是一种社会现实,更强调分工的真正功能是在人与人之间创造出一种连带感,即集体意识,促进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

  在当今社会,社会分工仍然是基本现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依然巨大。无论人们如何美化体力劳动,如何淡化脑体劳动的区别,劳动分工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西方一些社会学家把学校比成“蒸馏塔”或“分拣机”,青年一代经过学校教育,被分离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然后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尽管这种比喻有些极端,但毕竟部分地反映了现实。高中教育总是要执行某种选择功能,并按照社会通行的价值标准,实现学生的分流。优秀者进入高等教育,非优秀者进入劳动大军。即使将来高等教育普及了,那也是水涨船高,优秀者进入重点大学,非优秀者进入一般大学,其最终结果是一样的。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也有所不同。传统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只要有简单的体力即可通过简单培训或以师带徒的方式就业。而现代社会的劳动者需要适应劳动市场的不断变化。今天存在的某些职业,明天可能消失,明天诞生的某些职业,我们今天还无从知晓。因此,我们的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使他们同时具备求学的能力、求职的能力、保职的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教育取向 文理分科与普通文化

  我国古代教育主要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古代教育主要内容为“自由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中西方都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并无文理之分。

  法国国立中学创立伊始,便实施文理分科的教育,也许这是最早的文理分科。但法国高中并不是把文科与理科截然分开,而是划分主次,不同组合,形成系列。

  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高中教育至少存在25种专业系列,分别对应着高中毕业会考。1992年,法国普通高中与技术高中合并设置,重新划分专业系列。高中一年级只设共同课,而不分科。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学生必须在普通教育类的文学、经济与社会科学、理科和技术教育类的第三产业科技、工业科技、实验室科技、社会医疗科学和酒店管理等专业系列中定向分流。但是,法国高中具有重视普通文化的传统,每个专业系列不是仅有文科或理科课程,而是各门学科的比例有所不同,对应的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也区分不同权重。例如2012年的文科高中毕业会考包含:2011年已经结束的前期考试(含考试系数为3的4小时的法语与文学笔试、考试系数为2的20分钟的法语与文学口试、考试系数为2的1.5小时的科学笔试)、2012年6月进行的毕业考试(含考试系数为7的4小时的哲学笔试、考试系数为4的2小时的文学笔试、考试系数为4的4小时的历史与地理笔试、考试系数为4的3小时的外语笔试、考试系数为4的3小时的第二外语笔试、考试系数为2的体育考试)和另外两门必选考试。

  而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逐渐形成并强化的文理分科,在高考指挥棒的逼迫下,几乎把文科与理科截然分开,因此才有关于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的热烈讨论。这一讨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被推向高潮。也许因为赞成文理不分科者与赞成文理分科者旗鼓相当,讨论无果而未终,不了亦未了。其实,主张文理不分科的理论依据更充分,而赞成文理分科的实际意义更大,几乎是不可调和。

  高中教育 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全面发展应当是高中教育的方向,但不是目的。作为方向,指引着教育者努力奋斗的无限空间;作为目的,则是需要切切实实完成的任务。因此,高中教育应当在保证每个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前提下,使他们的潜力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正所谓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我们的高中融合大众与精英模式似乎不大可能,因为重点高中已经形成多年,增补再多的优质高中也无法改变不同高中差异巨大的现实。西方国家高中教育的双轨制虽然在制度上已经消失,但隐形痕迹依然存在,其存在正说明其存在的理由。我们的高中基本可以继续保持重点与非重点的格局,在保证培养全体高中生具备基本能力的同时,造就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

  文理分科的讨论应当终止。我们的高中应当强化普通文化的理念,但也需要因材施教,服从劳动分工的逻辑,将课程和专业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型设置,给学生广阔的选择空间和适应范围。特别是在考试制度上应当容许考生偶然的失误。考试,不应像某些竞技体育那样要求精准纯熟,不应像科学实验那样要求一丝不苟。考生的心态应当坦然淡定,而不必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未来高考的境界,应当是在检验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发现其特殊才能,考生不会因偶然的失误而悔恨终生。高考本身还应是一种文凭,一旦考取,终身有效。

  高中还应向大学延伸,应当考虑大学的学科设置,不仅仅是文理分科,至少应当设文学、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类型的专业,突出某专业要求的主导学科,兼顾通用知识。既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愿望,也为其可能改变专业方向预留空间。(王晓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