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学生手机依赖已成常态 或导致沟通能力退化

2012年12月06日 09:55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大学生手机依赖已成常态或导致沟通能力退化

  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手机》中,费墨老师曾对手机做出过一个经典的评价:“手机,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而经过9年的时间,如今的手机已经不仅仅是手雷了,它已经成了我们出门居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我们依靠手机获取信息,依靠手机娱乐,依靠手机来查找我们想要查找的东西。手机依赖,已经成了一种“病”。我们该如何面对手机依赖症?对此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的管健副教授。

  手机依赖已成常态

  近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4名大一新生以“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挑战“手机依赖症”的尝试。在这次尝试中,四名大学生一起约定远离一切电子产品,不上网,不使用手机,挑战的时间为一周。结果除了一名学生因为学生会工作琐事未能坚持之外,其余三名学生全部坚持了下来。

  这次尝试获得了大多数网友的认可与赞成,但是同时这些认可和赞成此事的网友们也表示,自己不会轻易尝试这种挑战。

  山东商报:管老师,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网友对“4名大学生挑战‘手机依赖’”的尝试很赞成,但是同时他们也表示自己不会尝试这种挑战,大家似乎都默认了对手机的依赖,这是为什么?

  管健:我不知道这些孩子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尝试,但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是非常严重的。以前有网络的时候,大家依赖网络,但是这是有条件的,你必须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但是现在智能手机的出现,已经让手机具备了上网的功能,大家可以通过手机登陆网络,然后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毫无疑问手机的便捷性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说通过手机视频、通话、开会等等。其实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专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了,不光是国内,手机依赖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了,并且由此引发了很多问题。

  依赖的是信息

  手机24小时开机,即使手机没有响,也会习惯性的拿起手机翻弄一下,如果出门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没带手机,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或许你并不知道,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就是手机依赖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打开手机看信息,已经成了大多数手机依赖症患者的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山东商报: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一天24小时开机,有事儿没事儿就会习惯性的打开手机看一看,您觉得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的依赖手机?

  管健:在社会心理学里,我们对于手机依赖症是这么看的,即与其说人们是对手机依赖,不如说是对信息的一种依赖。举个简单的例子,十年前的手机已经普及了,但是那时候的手机只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已,大家用它无非是发发短信打打电话,但是现在的手机已经成了人们获取即时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了。

  其实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也跟如今社会的发展有关,社会生活节奏快,就要求我们也得不断地加快脚步,不断的去获取信息来让自己跟上这种节奏。比如说大家一起吃饭,往往会聊起最新的新闻事件,假如你不知道这些事件,就会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就是“OUT”了,甚至会因此产生一种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山东商报:这种恐惧和不安是怎么来的?

  管健: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因此大多数人对于同群体的人有一种亲密感,但是如果有一天,当你发现你在这个群体里逐渐的被“边缘化”了,你就会产生恐惧和不安。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你现在每天下班后选择关闭手机,那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你的上司找不到你,你的朋友找不到你。这种情况出现这么两三次,你就会被大家逐渐的疏远,上司不会再找你做什么事儿,朋友们聚会也不会叫上你,你对于最新的热门话题一无所知,你的被认同感逐渐降低。同时你的上司、同事和朋友们对你也开始逐渐的疏远,这种疏远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大家确实不会再去找你了,于是你错失了与朋友交际的机会,错失了职场升职的机会等等,你会彻底的被“边缘化”。

  其实在前些年,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叫做饭局依赖。很多研究机构发现,许多所谓的白领们尽管很讨厌下班之后去饭局应酬,但是还是会尽力的赶场参加各种饭局,一方面是出于工作不得已为之,另一方面他们其实也是想通过参加各种饭局告诉自己,自己还在这个圈子里面。

  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对信息产生依赖,而如今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就是手机,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依赖症。

  退化的沟通能力

  你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由于长时间使用网络和手机进行聊天沟通,你的打字非常迅速,而且说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是当你真的与你的同事、老师或老板面对面交流时,你又会有些手足无措,说话时往往会内心紧张,因此时间长了,不管是聊私事还是谈工作,你更依赖网络和手机,哪怕你跟你聊天的对象只是一墙之隔,你也不愿意走到他的面前进行沟通?

  山东商报:说起手机依赖症,大家如今诟病比较多的一点可能在于沟通能力在不断的退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您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

  管健:确实如此。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在网上出口成章,不管是在论坛发帖,还是在微博上发布消息,或者是在QQ上谈天说地,他们说话的逻辑缜密,条理清晰。但是如果你让他在课堂上回答一个问题,或者找工作去参加面试,与面试考官面对面,他们可能就会“哑火”,说话会有些手足无措,紧张不安。甚至有学生抱怨,如果能跟面试官进行QQ聊天的话,一定有信心征服他们。这其实就是因为过度的依赖手机和网络造成的一种沟通表达能力的退化。

  不光是学生这样,很多工作的年轻人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大家都不喜欢面对面的沟通,而是采用网络或手机的方式,这已经是一种通病了。山东商报:这种沟通能力是怎么退化的呢?

  管健:我们必须承认,网络和手机的出现,让我们的沟通方便快捷了,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同时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时空的突破,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的。在社会心理学上来说,面对面的沟通其实是一种全方位的沟通,沟通双方说话的语速、语气、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其实都在透露出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信息,它是一种全通道的沟通方式,人们可以通过面对面沟通更直观的感受到你的性格与为人。曾经有社会学家进行过一项实验,发现情侣之间面对面说出“我爱你”,其效果要远远胜于在网上说一百遍“我爱你”。

  但是现在网络和手机的沟通,则屏蔽掉了沟通双方的表情与肢体语言,这也就使得如今很多手机依赖者的面对面沟通能力被逐渐的弱化,你对于沟通另一方的语气、语速、面部表情的判断能力也随之下降。时间长了,你也不愿意去面对面沟通了。

  山东商报:那么网络沟通好还是面对面的沟通好?

  管健:这个还是要看情况来判断的,但是有时候面对面的沟通确实比网络沟通有效,说一个反例,美国曾有一个很真实的案例,一个公司新上任的领导,在上任后发现公司里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迟到早退等等,于是他很生气,就给全公司的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希望大家能够改变这些问题。但是这封邮件随后被公司的下属们举报到了公会,引起了抗议,最终这位领导不得不选择辞职。其实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案例会发现,这位领导在邮件中所抱怨的事情,确实是存在的,他也有各种方式与下属进行沟通,比如说在开会的时候用开玩笑的方式来表达,或者是用比较委婉一点的方式面对面的告诉大家,但是他却选择了使用冰冷的电子邮件,这也就让下属们产生了一种对抗心态,因此导致了大家认为他太苛刻,进而告到了公会。我们想一下,如果他是用面对面的方法去沟通,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