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创客空间:让有意思的想法互相碰撞变成实物

2013年05月24日 09: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创客空间:让有意思的想法互相碰撞变成实物
北京创客空间设备室里,卓然在进行“多媒体古琴交互装置艺术”的设计。

  在北京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9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在铺满了电路板、电线、工具的桌子上埋头捣鼓,就是对着电脑一行一行敲打代码;这群人中有些是在校学生,有些在企业供职,尽管大家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头衔———“创客”。而这个汇聚创客的地方,就是北京创客空间。

  所谓“创客”,就是指那些将创意灵感转化为实物的行动者 。创 客 空 间 缘 起 于 国 外 的H ackerspace,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实验室平台。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交流分享,确立一个点子,然后把设想的东西做成实物。

  “创客是一种生活方式。”北京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王盛林说。在他眼里,中国人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却很少有人把它通过实践展示出来。

  “我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想一想,但不去做,因为觉得动手的过程十分陌生。而人一旦产生了陌生感,就会觉得实践起来特别困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王盛林说。创客空间就是一个能实现你所有想法的场所。它通过促进跨领域的协作,让有意思的想法相互碰撞,产生新的创意。它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创造的自信和创新的习惯,让大家不再认为把想法实践出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从20平方米的工作坊起步

  北京创客空间的前身是Flam ingoED A开放空间,成立于2011年1月。当时的空间位于宣武门附近的一个小屋内,只有20平方米左右的大小。空间每周举办工作坊,通过豆瓣等社交网站发出活动邀请。3D打印机、多点触摸桌这些在外人眼里看着特别“神秘”的新新技术产品,都能被这些D IY爱好者拆解并制作出样品。王盛林就是在那里结识了创客空间的另一位创始人肖文鹏,并发掘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他在大四时迷恋上“增强现实技术”,毕业后他并没有从事与本科专业相关的工作,因为觉得缺乏创造性。“我在高中时就一直希望有一个开放的平台能让大家实现自己的想法。”王盛林说接触到“创客”这个概念后,便觉得这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客运动中去了。

  为了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创造者的行列,王盛林和肖文鹏一起出资成立了具备商业化运作能力的“创客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在他们的定义中,这是一个足够开放与包容的平台,能够容纳来自各个领域、不同背景的人,让他们的想法在这里交汇,迸发出新的创意,并通过实践把这些创意变成现实。

  然而,空间在刚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他们的作品本身也多是出于制作者自身兴趣,并非以盈利为目的。和许多刚刚起步的创业者一样,资金成了创客空间维持运营的最大难题。“从2011年3月到2013年年初,团队成员都没有拿过工资。”王盛林坦言。创始团队的一些成员也因为个人原因陆陆续续退出了空间的运营管理,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创客嘉年华”带来契机

  资金短缺的状况并没有影响王盛林对空间的设想和大胆规划。2011年下半年,他在与全国创客运动相关人士的交流中,萌发了举办一场大型创客活动的想法。在得知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策展人愿意为创客活动免费提供场地后,王盛林立刻投入到“创客嘉年华”的筹备中去。

  “同样规模的展览,成本要七、八百万人民币。”王盛林介绍。由于场地免费,且所有展品都是自制,这场创客盛宴的最终花费控制在了60万元人民币之内。但是,创客空间当时的知名度并不足以吸引赞助商为他们出资,王盛林只能借出家里留给自己买房的积蓄,独自承担了全部费用。

  2012年4月,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筹备的“创客嘉年华”在北京世纪坛数字艺术馆拉开序幕。来自十多个国家的数十位创客亲临现场,和前来参观的人一起互动体验自己的产品——— 3D打印机、绘图机器人、奔跑马里奥、能吃的钢琴、触摸墙,各种新奇好玩的作品让大家应接不暇。这场嘉年华不仅让许多D IY爱好者们有了相互结识的机会,也让“创客”这个概念第一次被大众所认知。而令王盛林没有想到的是,活动主办方创客空间竟被中关村相中,列入中关村创新型孵化项目,在给予办公场地支持的同时,还会陆续投入资金、设备供空间使用。“大家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好。”王盛林笑称。

  探寻盈利模式:小批量生产定制化产品

  2012年9月,北京创客空间正式入驻中关村国际数字中心,从20平方米的小屋搬入200平方米的办公楼。此时的空间已兼备了社区与孵化的双重功能。一方面,空间每周举办工作坊和技术分享会,并开放会员申请,为有想法的人提供分享和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空间与项目团队合作,以团队的分成或股份作为交换,在为期半年左右的孵化期内免费为他们提供办公场地和设备资源。“3D打印机”、“创客音响”、“数音堂”、“防盗保险箱”等6个在开放实验室中成长起来的团队在创客空间的助力下正逐渐发展为具备商业运作能力的创业公司。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创客空间也在今年年初逐渐明确了自身的盈利模式———即“产品2.0管理公司”。所谓“产品2.0”就是指小批量生产定制化产品的团队。

  王盛林介绍说,目前国内大公司的运营思维很多还停留在产品1.0的阶段。他们多是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性能,这导致了产品生产与设计的脱离,二者完全没有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的思路是如何把产品本身做好,这就需要真正懂产品的人。”王盛林说国内有许多小团队,东西做得很不错,但是由于缺少资源,没有途经接触好的供应商,不知道哪些人能帮他们制版、拼接或做工业设计,也没有成熟的销售渠道,所以他们的产品最终很难让大家看到,也无法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这是小团队面临的统一问题,而我们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创客空间在社区、孵化器之外需要做的第三件事情———为他们提供一整套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管理服务。”王盛林解释说,曾经若实现一个实体项目,不仅需要合适的场地、加起来近150万元的设备和工具,还需要汇聚各个领域的人才。而如今,创客空间就可以为创客们提供原型制作、孵化支持、生产销售投资的产业链资源和渠道,降低他们实现想法的成本。

  在王盛林眼中,没有比中国更适合做小批量生产的地方了。中国是创造者的天堂,从芯片、传感器等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到制作电路板、手板等服务,国内的价格通常只有国外的1/5,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性能。这不但让本土创客选择留在国内,还能吸引许多国外创客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中国有全球最好的原件,有各个领域优秀的人才,唯一缺少的是一个共享的平台。”他的期待是,“做一个产品的创业像做一个互联网创业一样简单”,这也就是创客空间正在做的。

  开源精神:打造技术人员的无国界

  “分享和开源”是创客空间的理念,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社区,帮助人们学习、分享、共同进行交互设计研发,从而打造一个开源的硬件生态系统。

  何谓开源?王盛林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像一位五星级厨师把一道深受大众喜爱的菜肴的菜谱公布在网上,家庭主妇根据菜谱所述的原料和做法,在家中就能烹饪出一模一样的菜肴。当然,如果你喜欢吃辣,而菜谱中没有提及辣椒,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菜肴进行加工。

  开源硬件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有人做了一个手机,他把制作所需的材料、电路图纸、做法都公布到网络上,其他的D IY爱好者也可以做,并且还能在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开源的好处在于,信息的共享能让全世界对其感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如此一来,研究进度就会加快,创新也会大大提速。“我认为全世界最大的无效率就是重复研究。”王盛林说,“当你发现最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同样的东西,这绝对是对人类智商的最大浪费。”

  开源硬件在教育领域和新新技术研发领域尤为适用。尽管作为一种新的研发和生产模式,它的商业价值还有待探讨,但作为一种社会创新,开源系统将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理想国,让研发人员徜徉在技术的无国界中。

  基于“分享和开源”的理念,北京创客空间创造了自有品牌K itize。这是一种可以动手制作的小套件,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每批定制100套,每个月更新产品,针对全球所有创客发售。现 在 已 经 有 包括“纸钢琴”、“转向灯”、“L E D灯绘”等5种样式。在这个小套件种,80%的产品已经做好,剩下的20%需要自己完成,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创意。

  王盛林说,自从创客空间成立以来,诞生了不少好玩的东西。但是这些作品因为设计、包装或是市场的原因,并没有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K itize的出现就是为了让更多没有来过创客空间的人体验这些小发明的乐趣。

  规模、影响不断扩大

  随着空间各项事务不断增多,创客运营团队也逐渐成形。从曾经的创始人单打独斗到如今的7人团队,这些年轻人看重的不是薪酬待遇,而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和投入创新革命的机会。

  “ 在 这 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别开心。”运营团队的漫画师陈思说。偶然的机会,她参与到创客的活动中,一下就被这里活跃的氛围吸引住了,学习平面设计的她便决定留在这里。尽管他们目前拿到的工资都不足以负担北京一间像样的房子的月租,但这丝毫不影响这群年轻人的热情。

  运营团队的另一名成员郭冲也是从活动的参与者慢慢变为一名全职员工。他于今年2月加入团队,主要负责会员维护和日常事务处理。在空间工作的三个多月中,他明显感觉到“社区越来越庞大”、“有更多新的想法需要去实践”。

  郭冲介绍说,空间目前有注册会员一百余人,网络邮件组成员250余人。空间的活动也由原来每周一次的分享会变为每周六次活动。从周二到周日,天天都有不一样的内容轮番登场———技术讲座、交流会、手工时间、3D打印体验。每个月的第三个周末,创客空间还会在位于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工作坊,让更多人体验动手制作的魅力。

  王盛林说空间现在最缺的就是团队管理人才。他们现在正在进行招聘,希望把团队人数扩充至20人。

  今年6月初,在中关村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创客空间即将从200平方米扩展成1000平方米。届时,实验室可容纳更多创客过来实践他们的想法,也能为更多项目团队提供孵化。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