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学生或成职场红人 男生用四六骈文体打动单位

2013年06月13日 09:0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5月29日晚,人大国学院的陈壁生老师在为大一学生讲授中国经学史。(和冠欣 摄)

  5月底的一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团委老师龚术婷忙得不亦乐乎。她着急处理的是两个毕业生签约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在犹豫,其他23名同学的工作都敲定了。”挂了电话,她兴冲冲地对记者说。

  人大国学院2007级共有32名毕业生,除8名同学选择去清华、北大以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学府读博深造,其余24名同学选择了就业。光明日报社、人大附中、交通部、中国移动……成立于2005年的人大国学院,已连续四届把自己的毕业生输送到各个行业,用副院长孟宪实的话说,“单位越来越好了”。

  文笔好是外界对我们的框定

  2007级国学班班长徐业承是个“求职达人”,他面试过媒体、企业甚至证券公司,拿到了好几个录用通知,但最终他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做文职。这个来自施耐庵和郑板桥的故乡——江苏泰州的小伙子,写得一手汉碑小楷,曾以一篇四六骈文体的电函,打动了用人单位。

  “记得当时笔试要抽签,我抽到的题目正好是给台湾一家友好协会写封电函,要求竖排,四六骈体,这个我太熟悉了。”徐业承说,国学院的学生读过大量国学元典,还专门设有诗文写作课程。“一定要写出好文章,这是外界对我们最基本的框定”。

  人大国学馆大厅有很醒目的“元典”两个字。孟宪实介绍说,传统的人文学科会有文、史、哲的细分,而国学院则以“元典”综合各种课程。学生要像古代士子那样直接面对经典,逐字逐句地研读经典著作,不仅深入了解每部经典著作的内涵和价值,还要弄清中国学术的源流与传承。

  2007级毕业生王强,再有一个多月就要到隔壁的人大附中任教了。去年11月应聘时,王强在试讲环节讲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援引《世说新语》对一些具体人物事迹的记载,描述王羲之笔下“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魏晋文人风骨。旁征博引,让他从7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被录用的三人之一,也是国学院“进驻”人大附中的第一个毕业生。

  拿到广东一家报社录用通知的2007级毕业生彭鑫也说,国学给外界的感觉就是“大综合”。“应聘时,如果岗位对专业没有明确规定,大综合就是一个显著的优势。”在一家电视台实习时,彭鑫赶上要做一期钓鱼岛事件的特别节目,她的历史地理学知识便派上了用场,比起其他节目,这期特别节目更细致地勾勒了钓鱼岛归属问题的历史脉络。

  2005年10月16日,人大国学院建院,成为国内第一个开设本科教育并实行本硕连读培养体制的国学院。何兹全、任继愈、叶嘉莹等著名学者出席了成立仪式,年届82岁的红学家冯其庸担任院长。隆重的仪式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所国学院,应该是培养国学大师的,办国学院,不能没有这样的抱负。

  但是,当下的整体形势又不容乐观,使得这些学生在走进校园的那一天就必须面对向何处的严峻挑战。

  “其实,我们只希望他们在这6年里,能真正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中去,这就够了,储备了知识,磨砺了修为,出路是水到渠成的。”孟宪实说。但这只能说是退一步的选择。

  “我也为就业担心过,所以一直抓着外语没丢,还去耶鲁大学交流过一个暑假。”干练的上海女生沈丽,曾经面试过壳牌石油、法国石油、马来西亚石油等好几家石油公司,其中除了马来西亚石油,另外几家都进了最后面试。但她最终还是回到学了六年的西域历史语言专业。和她达成工作意向的,是国家民委下属的民族团结杂志社,她将在那里从事汉语编辑记者工作。

  “二十多号人吧,最终要了两个,他们看重我的,是我能够识读梵文并且了解边疆民族的古文化。”沈丽说,她在国学院这6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西域历史语言,这是由季羡林先生开辟的学术领域,划归国学范畴是近些年的事。没想到这么“冷门”的专业,还能让她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

  王强说,上学的时候,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国学院的学生也纠结过,但求职过程中收获的认可和鼓励,让他们有些意外。他不好意思地提起,自己曾经拒绝了给某市市长当秘书的机会。

  “当时人家点名要国学院学生,而且比较看好他,但王强喜欢当老师,大四就考取了教师证。”人大国学院党委书记徐飞介绍说,当下社会更注重中国文化传统,来人大上课的企业家选得最多的就是国学课程。自从2010年国学院首届毕业生进入社会以来,国学这个专业已经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一些单位甚至主动打电话来“要人”。

  国学不像徽章,不能老戴在外面

  1月底参加一家航空公司的4轮考试后,2007级毕业生王佳思拿到了录用通知,准备回家安安心心过个年。今年8月起,她就将在这家航空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其中包括运控类的技术岗位。“如果技术部门觉得我有潜质,他们会安排我到总部培训,所以说,一年以后我的工作,现在还真的说不准。”王佳思没有给自己一个确定的方向,尽管她学的专业方向是中国哲学。

  “学了6年国学,让我受用终生的东西其实是逻辑,也就是一种思考的力量吧,就像我们研究国学需要把一个问题从大量材料中‘拎清楚’一样,人家要不要你做这件事儿,重要的是看你‘拎不拎得清楚事儿’。”王佳思解释道。

  其实,早在王佳思之前,就有师兄走上了和国学看似“不搭边儿”的工作岗位。国学院2006级毕业生张正读大学时最爱泡图书馆,还曾痴痴地把一本古代避讳字字典在笔记本上翻抄了一遍,硕士毕业后他却选择在银行工作,做的还是公司业务。接触客户,看各种报表,这些事看似离国学很遥远,但在工作中,正是国学中那些点滴的道理,给张正做人做事打下了根基。“接触客户,你要学会有理有节;上下级之间,要做到不卑不亢、坦坦荡荡;同事相处,要和而不同,不能同而不和,这些涉及人格修养方面的功课,即使在工作中也还要继续做下去。”

  已经在银行干了一年公司业务的张正,刚到单位时很少有人相信他是学国学的,后来,一些同事跟他开玩笑说,工作太累了,张正,给我们来点“心灵鸡汤”吧。“其实,在工作中大家是意识不到你的专业的,我和其他人用同样的方式干同样的事情,国学可不像徽章那样老戴在外面。”他鼓励自己的师弟师妹勇敢地向银行“进军”。“不要担心专业问题,我们有6个月的岗前培训,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你得一直学,活到老,学到老,国学给你的,就是学习的能力。”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很多外企做代理招聘事务,其招聘事业部的沙小萌女士也说,现在很多企业都有一些专业要求比较宽泛的岗位设置,比如公司内部管理、公司公共事务的相关职位,都需要知识全面的人才。“理工科的同学思考问题往往是纵向的,可以跟你谈得很深入,而文史哲专业的同学会横向思考问题,顾及到方方面面,后者可能更适合管理岗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的《学而优则商》,探讨了国学在现代企业中应用的可能性。人大国学院初设时,陈少峰曾对这所学院的学生“学无专长”表示过担忧,但他后来发现,现代单位所缺乏的,恰恰是通晓文、史、哲等知识的全才。“在国外,学哲学的人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例子很多,我的学生也有不少去了企业,有的甚至自己创业,我发现,真正决定人的前途的,是自我学习能力。”

  今年只有25岁的王强,偶尔也能说出让人意外的深沉话语:“国学在我只是修身、学习和积淀,就像一块橡皮泥,在不同的地方,根据不同的需求,能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形状。”王强的这番表白多少有些玄乎,不过,在陈少峰看来,学习国学也好,学习文、史、哲这些不能立即“变现”的学科也好,让人受益的就是这种“可塑性”。“我现在倡导一些有志于从事企业管理的人才,从事具体事务的人才,能够奠定自己的学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学习管理学,或许会生发出新的东西。”

  我们其实一直很“入世”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国学院的学生应该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徐业承听到这种说法,很惊诧地说:“没有啊,我们也很现代的,我们不是关在书斋里,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了。”徐业承说,班里32个人,有十来个还真是潜心国学,他们一心读书,对外面发生什么事不太关心。“但他们一点也不迂腐,因为大家毕竟都是从高中过来的,都是新时代的人。”他所说的同学中,北京男孩吕明烜是其中之一,他已被北大的汤一介先生录取为博士生。

  “我花了很多时间读书,一周大概能看两本书吧,参加陈壁生老师的读书班也已经5年了,《论语》几乎是‘逐字’读的,《十三经注疏》版《论语》、皇侃注《论语》、朱熹注《论语》、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乃至敦煌出土的郑玄注《论语》,都仔细阅读过,这确实让我很少有时间接触社会。”看上去清清爽爽的吕明烜,说他正在筹备暑假的“入世”计划。

  “我准备花两个月的时间,找份体力活儿干干,要是可以,也想尝试一下白领工作。”在吕明烜看来,自己选择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探索,其实和选择找工作的室友没什么区别,“我可能是为了让将来的人对这个世界多一份认识,他们更多是为了现在的社会,无论如何,没有人会把‘遗世独立’当成一种理想”。

  徐业承就是一个很“入世”的人,他爱写文章,爱收藏,还爱搞设计。2008年,他和国学院一位师兄,连同经济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的3位同学,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创业。他们做的品牌叫做“鉴东方”,口号是“代表中国去设计”,做的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味儿文具”。

  在注册公司之前,他们的方案已经获得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我们这个团队是四个大二学生带我一个大一学生,是获奖团队里年纪最轻的。”提起自己的成绩,徐业承感到很自豪。

  每周三下午没课,在国学院学生会办公室里,他们几个人你做设计,我联系厂家,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时,推出了2008套“五彩鸾和”笔记本,每套5个本子装在古色古香的外壳里,卖88元,很快就卖完了。

  “卖文具只是个形式,我们只是想尝试把传统文化内化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比如在钱包上设计一个很漂亮的中国风图案,寻求一种‘日用而不知’的状态,很自然的感觉”。徐业承说,他就是一个有“入世”理想,又浸淫在传统文化里的普通人。

  “其实不用担心国学会把青年人培养成老古董,恰恰相反,青年人浸淫在当下的文化氛围里,我们只要通过经典著作的研读,缓解他们身上的浮躁之气就不错了,怎么可能使他们泥古不化呢。”当问到《论语》所述是否已经不合时宜时,人大国学院教授韩星笑道。

  看上去嘻嘻哈哈的张正,想起自己在国学院读书的6年岁月,还有一点感动:“我一直很钦佩班主任张耐冬老师,他上大学的时候一笔一画抄完了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比我抄的避讳字字典可要厚上四五倍呢。”大学给他留下的回忆是温情脉脉的,然而在他看来,一个人到了毕业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来得比理想更真实、更沉重。

  “我会怀念读书的日子,但怀旧归怀旧,生活压力你还得面对,士大夫文化在我脑子里,在我的生活中又能占到多大比重呢?”离开国学院一年了,现在有些同学给他打电话,会跟他讨论租房或买房的事儿,有的同学还会问他银行的业务问题。不过,他有一个同班同学,现在香港读博士,每次打电话来,不问别的,只问他看了什么新书,“还有这样的人,我觉得就很欣慰了”。

  现场

  一堂经学课

  5月29日傍晚,人大国学院经学与子学教研室副教授陈壁生提早一刻钟来到教室,打开“中国经学史”课件,课件里是密密匝匝的繁体字,记录着清末学者皮锡瑞《经学历史》的一段段原文。接下来三个学时的课程里,他将着重讲授宋明理学家的经学思想。

  陈壁生老师三十出头的样子,潮汕口音很重,“乎”总是读成“夫”。他在教室过道里来回走动,伴着中气十足的讲述,手臂像指挥家那样不停挥动。“很多宋明理学家都曾被佛老吸引,研究佛老几十年后才皈依孔孟之道,而他们所说的孔孟之道,也和汉代经学意义上的孔孟之道有了大区别,他们用理学的眼光,重新解释五经,发展出新的经学,他们的抱负,就像张载所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师忘我的讲述富有感染力,但内容听上去却有点难,听课的大一学生一边听他讲,一边翻着中华书局版《经学历史》,那里面每段原文下面都有注释。这也难怪,国学教育在大陆已经中断60年,在这个时候重新接续传统,是有难度。

  “陈老师第一堂课就给我们讲了,经学很难,听不懂不怪你们,确实,一路听下来,有点‘虽不明但觉厉’的感觉。”这位同学用‘虽不明但觉厉’这一看似古文的网络用语来描述自己听课的感觉。她说,难,是国学院课程的一个特色,有些老师给同学发放讲义,甚至都是竖排繁体没有句读的,乃至逐字逐句地读元典,并且要查对不同人的注解,这些研读课程都显得有点枯燥。

  宋明理学虽然兴起于近千年之前,但在这时的课堂上,仍然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呼应。陈壁生讲到,世人对“儒学”的定位,自宋明理学开始,其实有一个明显的转折,“之前的经学主要偏向政治建构,理学则使它内转,偏向于修身,乃至于宋明之后儒学就被理解成一种道德哲学了。”

  他说,宋明理学对儒学所进行的改造,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对儒学的看法,当今,人们更多地把儒学看成是一种道德哲学,而忽视了它对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乃至于社会在考量以儒学为学习内容之一的国学生时,也更看重他们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他们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沉浸在中国经学的古与今里,两个半小时的讲述让陈壁生觉得不大过瘾。“由于时间关系,关于宋明理学家的经学思想暂时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分析朱熹的经学思想。”此时,静谧的夜幕正悄然降临。

  人大国学院课程设置

  国学院课程设置以经史子集等科目为主,课程骨干以经典研读为主。举凡重要的传统经典著作,都在研读之列。引导同学与元典全面深入接触,鼓励同学多方位思考,强调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的培养。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有

  《左传》研读

  《诗经》研读

  《论语》研读

  《周易》研读

  《孟子》研读

  《荀子》研读

  《三礼》研读

  《孝经》研读

  《老子》研读

  《庄子》研读

  《大藏经》研究

  中国佛教研究

  藏传佛教研究

  《楚辞》研读

  《乐府诗》研究

  《杜诗》研究

  《宋词》研究

  《世说新语》研读

  《文心雕龙》研究

  《昭明文选》研究

  陶渊明研究

  李白研究

  韩愈研究

  《史记》研读

  《汉书》研读

  《史通》研读

  《资治通鉴》研读

  《文史通义》研读

  《孙子兵法》研读

  《墨子》研读

  《商君书》研读

  《韩非子》研读

  文字音韵训诂

  版本目录校勘

  《说文解字》研读

  敦煌文书研究

  西域史研究

  藏语文献研读

  西夏语文献研读

  满语文献研读

  备注

  这些课程中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并非每个同学都会上完这些课程,每个同学所修的课程,也不仅限于此表。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