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天津放宽高职生落户 媒体称期待更多城市放宽胸怀

2013年06月17日 08: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天津放宽高职生落户有助缓解学历歧视

  期待更多城市放下身段、放宽胸怀

  天津市最新出台的落户办法,使长期横亘在高职毕业生面前的户籍歧视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见2013年6月6日《中国青年报》)

  该市决定,对于在天津高职院校就读的外省市生源毕业生,毕业两年内与当地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聘用)合同的毕业生,准予在津落户。在此之前,外地户籍人员须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才可通过就业取得天津户口——类似的规定,国人并不陌生,且已习以为常。我国两大城市北京、上海的落户条件更为苛刻。

  天津此举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它透露了这座渴望建成北方经济中心的特大城市求贤若渴的心态,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职教人才的善意。在国内众多省市斥巨资争夺两院院士、吸引“海归”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天津用这个新做法表明,它不仅需要人才金字塔尖的院士,也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据悉,天津市政府此前几经研究,多次征求各方面人士意见,才作出这个决定。个中原因,从天津市政府办公厅的文件上看,是“充分利用毕业生这一宝贵资源,降低全市人口平均年龄,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天津可持续发展”。此语大有深意。

  天津并不缺人。伴随着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天津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400万,且在持续增长。限于空间等资源,人口规模不会无限膨胀,否则“城市病”极易加重。那么,天津为何还要对高职毕业生放宽落户条件?

  从市政府阐述的“降低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来推测,原因之一在于,天津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需要补充年富力强的缴纳社保基金的劳动人群。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天津市户籍人口中,14岁以下及65岁以上的“被抚养人口”达241.20万人,平均每100个15~64岁人口需抚养32.07个少儿及老年人口,老年抚养比达到16.40%。

  另一方面,天津是我国工业重镇,经济增速居全国领先位置,拥有承担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的滨海新区,在先行先试推进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面临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对高素质产业工人需求量很大。例如,最近几年天津的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引起外界瞩目,一个重要优势是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当地职业学校适应产业发展推出了相关专业。一些标志性项目的投资方在考察众多城市后选择天津,天津较厚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是重要砝码。

  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不是低一个层级的教育,而是另一个类型的教育。职教学生并不低人一等。如今,即使一些与职业教育并不搭界的学者在反思我国发展方式时,也会提出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教经验,在德国,少数年轻人追求硕士、博士学历,大量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做技术工人,并不为此感到自卑。

  众所周知,用人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众多歧视中,有形无形的学历歧视是深入骨髓的一种。随之,附着在学历歧视上的“院校歧视”愈演愈烈,许多雇主明确设置了只要“985工程”高校毕业生等门槛。即使你手拥名校硕士、博士学位,也要追溯你的本科“出身”。此种风气下,职校毕业生更是简直要低到尘埃里。

  天津的举动有助于缓解学历歧视,而且确实已经抚慰了当地的职校师生。一位高职毕业生对笔者形容,在一个地方工作而没有户口,永远是“打工的感觉”,有了户口就像有了“立足的依据”。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表示,自己身为校长首先想到的是,此事对于高职学校吸引外地生源将起到直接的拉动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董刚和他的同事、天津职大党委书记刘文江此前分别提出过适度放宽高职毕业生留津条件的建议。他当初的设想是能够留下学业优秀、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级别的15%的外地生源,没想到这次会把口子“开那么大”。

  当然,天津的做法只能以谨慎来形容。它将受惠范围限定在天津就读的高职学生,依照目前的情况,天津每年高职毕业生约为5.3万人,其中外地生源3.2万人。即使这3.2万人都落户天津,对于一年增加5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来说,也不会造成太大冲击。

  从全国来看,我们希望天津的举动能够产生示范作用,更多城市能够减少歧视,提高对技能人才的尊重。我们期待更多城市放下身段,放宽胸怀。记者 张国

【编辑:何敏】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