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现中国式陪读族:放弃工作临时租房耗资巨大

2013年06月20日 09:30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武汉现中国式陪读一族:放弃工作临时租房耗资巨大

  “租的房子马上就可以退了,每月1500元呢。”“终于可以回自己家过暑假了!”昨日下午,武昌实验中学、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武汉市第四中学考点前,不少等待看考场的孩子的妈妈们,讨论起同一个话题:三年艰苦的初中陪读生活终于结束了。

  在这些妈妈的生活中,几乎只剩下两个字:孩子。为此,她们或放弃升迁机会或干脆辞职,都付出了高额的费用租房,忍受着临时居所的不舒适……但她们对此也不后悔:“为了孩子,值得!再来个三年也不怕!”专家们则呼吁家长可适当放手。

  花费:三年陪读耗资十万

  昨日下午3:30,武昌实验中学考点外,龙女士翘首望着考点内,“女儿怎么还没出来,天太热,要早点回室内休息。”

  她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都在关山工作,家里的新房子也在关山那边。但女儿进入粮道街中学就读后,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他们全家就在学校旁租房生活,把自家的房子空着了。“两室一厅的房子,每个月租金1500元,加上物业、宽带等费用,一年的房租成本在两万元左右。”

  龙女士说,以前就在家旁边上班,现在为了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每天要开车往返三四十公里,每个月的油费都得花一两千,三年的房租加油费差不多共花了近十万元。虽然代价很大,每天来回奔波也很辛苦,但是只要女儿能吃饱睡好,她还是觉得“很值得”。

  三年前,家住南湖的曾女士将儿子送到了粮道街厚朴中学就读,也在学校附近租了房。“除了租房费用,每个周末孩子还要去培优,儿子初中上学阶段的开销差不多有12万元了。”

  曾女士说,刚进入初中时,她的儿子成绩很差。“如果看初一开始的成绩,他上个普高都有难度。”为了让儿子上个好初中,也能更好的照顾儿子起居生活,她把工作的地点换了,放弃了升职的机会,现在看来,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儿子成绩进步了很多,我很欣慰。”

  未来:高中愿转阵地陪读

  儿子在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就读的李女士,付出的代价更大。儿子一读初中,她便辞了工作,陪儿子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里生活,“他爸爸特别忙,一个月打不了几次照面。孩子生活起居,我就得全部担起来。”每天早中晚三餐她都亲自做,中餐还得送到学校去。每天比儿子起得早、睡得晚。这样的劳累,她倒不觉得辛苦,“偶尔闲下来,我也会想念从前上班的日子,会想当时的同事们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我的生活只剩两个字:儿子。”李女士笑着说,在她身边也有不少辞掉工作专心陪孩子读书的家长。

  考生家长郑女士介绍,在武珞路中学附近租的房子里,为了让女儿住得更安心,三年她逐渐把租来的房子收拾打扮成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小家。

  虽然有各种艰辛,也耗费巨大经济开支,但当记者问起高中还是否继续陪孩子读书时,接受采访的所有家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如果有需要,还是愿意坚持到底,“孩子的未来输不起,我们不敢有任何闪失。”

  家长龙女士说,高中的学习压力更大,要保证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健康。陪伴孩子的时间多,还可以及时帮助疏导不良情绪。

  专家:过度呵护不利孩子

  记者采访发现,江城陪读一族群体庞大,初中高中家长都有,甚至个别大学生家长也选择了陪读。据去年底《中国青年报》组织的对792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5%的人感觉当前“中国式陪读”较为普遍,84.9%的人说自己身边就有陪读的家长。

  对此,华师一附中校长张真认为,对于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她主张学生住校,不鼓励家长租房陪读。因为高中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孩子的独立意识将明显增强,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守着孩子,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逆反情绪,同时对孩子生活过度的呵护,也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学友关系的建立。

  国家督学、水果湖高中校长严家华则认为,是否陪读,首先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其次要量力而行。对于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家长可适当放手;而对于不太自觉、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家长陪读管教也挺好。(楚天都市报 记者罗欣 陈凌燕 陶嘉琦)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