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家长多攀比式教育心态 请“别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

2013年07月19日 10:2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追不上的影子李法明 画

     暑假到了,不少孩子奔波在培训班、兴趣班之间,苦涩地度过“第三学期”。家长也在接与送之间,疲惫不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都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总是那么完美,结果孩子就在这种阴影笼罩下,疲于奔波,去攀登父母期待的那座山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中国人九大生活动力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排在第一位。可见,为了实现对孩子的期待,鞭策“熊孩子”上进,迸发出攀比“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教育现象也不足为奇。

  我们且给“别人家的孩子”画一幅画像: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奇特的生物,他十全十美,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乖巧听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考上了名牌大学,工作单位好待遇也好……被符号化的“别人家的孩子”暴露出我们不少中国家长攀比式的教育心态,他们太急切了,恨不得揠苗助长,孩子从小就被要求着“人比人”,做最好的那一个。

  家长的本意是通过这种赤裸裸的对比激励自家孩子上进,知耻而后勇,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实际是父母为自己孩子勾勒出的理想图画,这种攀比式教育的美好愿望是打造理想的孩子,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你不够优秀”的心理暗示,伤害孩子的自尊。其真实的效果往往是在“别人家的孩子”光环的阴影之下,自己的孩子不敢大步前进,畏手畏脚,低估自己的进步,对自身缺乏肯定。家长带着焦虑情绪的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的负担。

  笔者不由地想追问:为什么在我们不少家庭里,自由和爱经常成为对立的矛盾两面?父母常常会下意识地以爱之名责怪、约束孩子,“批评你是为了你好”,“跟人家比比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类,而孩子大抵也在行动上、或者内心深处抗拒这种约束,他们会感觉父母的期待多于对自己的爱。不少父母在遭遇孩子这种抗拒时也会暗暗伤心,爱孩子难道有错吗?这个棘手的问题不仅暴露出人们普遍的社会虚荣心,它的背后更多的是父母对如何教育孩子缺乏自信心、对社会缺乏安全感,他们感觉无法凭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孩子,所以就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塑造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借力的心理。而孩子一旦不够优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难有立足之地,这种恐慌感也在促使他们不停地鞭策孩子。严格要求孩子是为了他的将来好,这是不少家长教育孩子朴素的出发点,哪怕自己的教育方式违背教育规律,也是一个容易被谅解的理由。其实,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首先应该改变的是父母,很多家长不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一味地责怪孩子,这是懒惰的表现。

  父母的眼里、心里,应该有鲜活的、真实的自家孩子,哪怕他有些小毛病小缺点,却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但愿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尽快走下神坛,妈妈们别在盲目比较中以亲情之名轻易伤害孩子的自信和尊严。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