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警惕高校就业率“注水”

2013年07月31日 09:05 来源:甘肃日报 参与互动(0)

  进入7月下旬,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工作已进入尾声。由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完成的“2013届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分析报告”显示,相关部门在统计就业率时的“虚高”状况令人担忧。一些高校要求学生必须先签就业协议,否则就不许参加论文答辩、不能拿到毕业证。部分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索性造假作为权宜之策。(据7月21日《新民晚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水分太多,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许参加论文答辩、不予办理离校手续,或者扣发毕业证、学位证……形形色色的强制手段,让不少大学生在离校前多了一道荒唐的毕业手续:提供“就业证明”。迫于这种“硬性规定”,未能找到工作的学生,只好伪造“就业证明”——有的人想方设法从实习单位盖到公章,有的人则求告亲戚朋友帮忙,实在没有“门路”,便花钱购买“就业协议”,甚至自己私刻印鉴“签订就业协议”。

  正是这些虚假的“就业证明”,支撑着部分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这一过程中,“学生忽悠学校,学校以假充真”,“就业率”也因此成为一场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对此,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就业率“注水”,是继“胡乱收费”“学术腐败”之后,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大不良产物。

  高校就业率“注水”,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现行教育体制下,“就业率”高低已成为决定高校“生死攸关”的重要数据。首先,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源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将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而高校的“就业率”越高,就越能吸引大量学生报考。其次,就业率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资格。很多地方,高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而且就业率低的学校不得评为优秀。此外,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也往往和就业情况挂钩。这些规定,犹如一道道“紧箍咒”,套在高校之身。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假之风便因此盛行。

  高校就业率是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量化指标。从大的方面说,它关系到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对高校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方针的出台;从小的方面说,它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未来招生规模提供决策依据,为新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就业率造假,危害不容小觑。长此以往,教育水平低劣的院校得不到整改,社会需求饱和的专业得不到控制,势必导致高校教育质量的持续下滑,结构性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而且,虚假就业率向学生和家长传递错误的就业信息,难免扰乱到他们对学校及专业的正确选择,继而影响到今后的就业,甚至未来的人生发展。何况,如果教育工作都存在诚信缺失,又怎能指望教育去担当拯救社会诚信的重任?虚假的就业证明,又会给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心中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

  诚然,将就业率设为重要考核指标并以此促进大学生就业,本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良好初衷。但是,虚假就业率的泛滥,却让这一美好愿望落空。对此,很多教育界人士建议,应参照国外高校的做法,采用中长期的就业跟踪制度,即: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并综合考虑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平均年薪等因素。同时,由教育管理部门和统计部门联合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民间调查组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以保证就业率统计数据的准确、真实。(张洞若)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