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交大医学院科研寻突破 朝夕探寻癌细胞扩散机制

2013年08月06日 15:34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窗外是知了的蝉鸣,实验室里沙沙响着各种仪器运转的声音。看似宁静的夏日场景,实则正在酝酿着一个个科研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程金科教授说,“暑假”的概念,在我们所在的“小白楼”完全感受不到,这里的科研团队是出了名的终年无休。

  与国际同行“争分夺秒”

  高危癌症的死亡大多是由于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导致的,寻找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是余健秀团队的研究领域,是国内外许多科学家正“瞄准”的热点。

  事实上,作为年轻的中国科研人,研究成果要获得国际认可,道路曲折而辛酸。去年,余健秀实验室的黄建副教授及闫洁实验师等鉴定出抑癌基因Pten蛋白的一种新型修饰,进一步阐释了Pten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然而,研究成果的发布却一波三折。余教授回忆,“从整理研究结果到发布,我们用了9个月的时间,终于抢先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该研究成果发布后,已被13个国际同行在研究中引用。

  “空调”实验室并不轻松

  做一个肿瘤细胞学实验,短则2小时,长则48小时,凌晨2时取样也是常有的事;小鼠实验中,不同样本采集,一次就得几十只,这是从早站到晚的“体力活”……

  按惯例,暑假里大家可以有大约一周的时间,旅游休息或回家探亲,但余健秀实验室里有好几个学生主动放弃假期,因为科研实验一旦上手就停不下来,更何况“科研成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

  研究生进入“小白楼”的第一年并没有固定导师,经过一年在3个实验室的轮转,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余教授介绍,目前这一模式已经从“小白楼”走出去,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逐渐推广开来。

  希望为病人带来福音

  余健秀2009年回国前在美国纽约大学担任研究助理教授,美国实验室基本是朝九晚五的作息,回国以后,晚上工作到十点、十一点成为了常态。“小白楼”里的研究组组长几乎都是海归,大家都感受到回国后的压力大了很多,没有人逼也愿意天天加班,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家依然乐在其中。

  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膜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微小RNA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等等,这些是余健秀教授领衔的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等重要项目。“能做更多事情,能有更好产出”是余教授回国以后最大的希望。面对抗癌药物价格高昂、大多进口的现状,余健秀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为癌症临床研究和抗癌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为人类健康做出点滴贡献。-易蓉

【编辑:贾龙】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