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发掘广州历史建筑:小学老师10年守护1千座老房子

2013年08月08日 13:1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杨华辉在拍摄老房子。记者莫冠婷摄

本报政文部负责人给杨华辉(左)颁奖。记者顾展旭 摄

杨华辉举荐的坐落在东山口老巷子里的平正纪念楼。 记者顾展旭 摄

杨华辉举荐的坐落在东山口老巷子里的平正纪念楼。 记者顾展旭 摄

  昨日,“发掘广州历史建筑”表彰仪式在广州日报社举行,“古粤秀色”网站创办人、五羊小学老师杨华辉成为首位“历史建筑”举荐之星。本报政文新闻中心负责人代表报社为杨华辉颁发证书及5000元奖金。

  本报自上月发起征集广州历史建筑线索、倡导市民共同“发掘历史建筑、珍存城市记忆” 活动以来,得到热心读者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热情支持。目前收集市民及网友线索提名超过100个,已见报的提名线索34个。其中,杨华辉在7月举荐历史建筑线索见报的有13座,成为目前举荐数量最多的“提名人”。杨华辉说:“‘发掘广州历史建筑’系列报道是媒体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一种重视和一份态度,在曝光过程中,不但带出市民爱广州之情,更能起到保护作用,很有大报风范!”他表示,将好好利用这笔经费挖掘更多应该保护的历史建筑,为传承广州文化多做点事。

  2012年5月16日,当杨华辉拿着相机“扫街”发现金陵台妙高台突遭清拆时,立即以“@古粤秀色”的微博报料给媒体。时隔一年,今年6月11日晚,当得知金陵台妙高台已被拆成废墟,杨华辉一夜难眠。

  谈起老建筑,杨华辉的态度是严肃的。“在我所走访的历史文化建筑中,70%以上遭受破坏缘于‘破坏性修复’,危害甚于强拆。”

  80后的杨华辉既是越秀区“古粤秀色”网站的创办者,也是五羊小学老师、越秀区文物保护志愿者。工作之余,他就推着单车、背着相机,以双脚丈量广州的大街小巷。十载春秋,1000多座老房子进入他的视野,其中被文物部门接纳和经媒体曝光后推荐给规划部门的优秀建筑超过30座。

  “老房子是值得爱的”

  杨华辉祖上世居西关,爷爷的爷爷杨樾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海珠大戏院。杨华辉自小便坐在外公的单车后面去看西关大屋、游鹤洞桥。他清楚记得,一天和外公散步,目睹西关大屋被拆毁后的颓垣败瓦,外公低声骂了一句:“冚家铲”——粤语“灭门”之意。那是杨华辉唯一一次听到出身书香门第的外公讲粗口。

  “学生竟不知五层楼”

  杨华辉5岁时,杨家搬往东山新河浦居住,与秦牧的弟子、作家岑桑为邻。1999年,念大二的杨华辉有感于广州翻天覆地的大规模拆迁,挥笔写下了4000多字的文章《即逝的风采》,“勾机巨铲起,古屋栋栋倒。年事已高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拆房子拆的是人情。”后来以书信寄给身在北京的岑桑,“得到他的支持对我是很大的鼓舞”。

  2001年,杨华辉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五羊小学老师。一次课堂上,他向班上30多名学生提到“五层楼”,但知道五层楼在哪里的只有五六个人。这一幕让杨华辉耿耿于怀,“连本土文化都不了解,不爱广州,又何谈爱国?”

  “在学生心里种一颗种子”

  “怎样可以激发他们对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杨华辉在2002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小学生到东山新河浦一带行走。通过采访老住户、自己查资料、记录采访感想等方式,让学生为老建筑做历史档案。当年考察平正纪念楼的两名学生之一的谢唯一如今在华工读大二。“杨老师影响我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传达到心里去的一份情怀。” 谢唯一说,每当目睹老建筑遭受破坏,就有一种心痛可惜的感觉,源头来自小学时寻找老房子的经历。

  “教育学中有一个理念:知、情、意、行。”杨华辉把文物古迹知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建筑的历史,努力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希望他们长大后种子会发芽,成为规划干部或成为开发商,他们会有这种意识:老房子是值得爱的。”

  最得意:保住育才旧校舍

  2004年,杨华辉指导学生们制作网站“东山侨居故园情”,获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中小学生作品一等奖”。他的行动感染了很多老师,他和越秀区教育信息中心的高俊、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的李晓程、钟志强一起成立了“古粤秀色”团队。2008年创办“古粤秀色”网站。2010年“@古粤秀色”微博开通,影响力逐渐由五羊小学扩展到越秀区,乃至全市。

  10年来,以旧东山为始,杨华辉涉足越秀、荔湾、芳村、海珠、黄埔,发现了“渭滨别墅”牌坊及残存石碑、“敦本书室”和“马鞍古庙”牌匾,寻找永春园、孤儿院等关乎平民历史的旧建筑和背后故事,线索一一上报相关部门。因其报料及时,中山四路骑楼、同福中路骑楼得以保护。

  杨华辉认为,至今保育最成功的,要数去年在越秀山育才旧校舍与明城墙之争中得以保存下来的育才校舍,“将来还可能利用为城墙博物馆与育才学校校史展览馆”,杨华辉倍感鼓舞。

  当问及“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杨华辉直言是“文”和“教”分离。“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一直游离在系统教育之外,乡土教育不是必修课,更无课时安排。”他认为,“最起码要有一套广州本土文化古迹教材。我们有志成立一个广府文化文教中心。”

  拍MV:每句都有广州景

  “我相信杨老师追求的是在金钱之上的东西”,在学生谢唯一眼中,杨华辉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杨华辉以照片、文字记录历史,用课堂、微博,把图片和资料以纯公益的方式免费传递出去。别人以为那是兴趣,但他认为是使命感:“还以历史颜色,目的是唤起社会大众对历史建筑的关注和守护,和对广州古老城市文明的爱。”

  2008年,“古粤秀色”团队还萌生了拍城市宣传片的想法,自资2万元拍摄国语版《古粤秀色》MV。50位演唱者、300位入镜演员,该短片在2010年拍摄完成并成为亚运宣传片。如今,“古粤秀色”团队再次自掏腰包、重新填词,拍摄《古粤秀色》粤语版本。曲调朗朗上口,且每句歌词都包含了广州一个景点。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