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谈大学中学“牵手”:应设置衔接式教育

2013年08月15日 17:17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再有半个月,各大高校将陆续开学,2013届高考考生也将结束自己悠闲、松弛的“后高考时代”,迈入大学校门,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告别了高三那些事,最初的荣耀与兴奋慢慢退去,对陌生环境和未知生活的紧张和焦虑随之而来,这是每一个大学新生都会遇到的问题。从高中到大学,不少学生走的有点曲折。

  没错,每年都有无数成功跨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但这些学生中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大学。学生们如何才能走好从高中到大学的一步。

  有教育家就将高中与大学比喻成两个圆,这两个圆是外相切的,切点就是高考。这一方面说明了高考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各自为战的教育模式。对于即将开学的准大学生而言,经历了黑色的高考。他们有不少想学的新鲜事,也期望大学生活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结果。大学管理上的松散,一些学校课程设置上的问题都成为大学生们诟病的问题。在他们看来,2,3个月结一门课的方法不但教不出学校口中的全方面人才。反而让他们丢掉了以前的知识。对此,宿迁学院中文系教授程芳银感觉,大学应该仔细考虑设置高中与大学的链接课。

  程芳银:就是高中学过的课程不是说不能开,而是能开,也不是说全开,因为有的属于专业基础的需要,属于课程体系的需要,比方说,我高中的时候学过许多的古文诗词,但是到大学的时候中文系还要不要开这些课程,说学过来就不开了,你学过的课程那时候可能是散乱的,那个时候可能是没有体系的,再开、再上这些课程不是重复,而是由提升了一个层次。

  资料显示,一些国外成熟的高校每年迎新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教授座谈、知名人士演讲、高年级学生分享,让学生认识大学,懂得该如何融入大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另外,学校还会为学生配备导师,每隔两周导师就会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想法。经过新生营,学生对大学文化、精神以及自己该怎样规划大学的学业生涯,会有初步的认识,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而在这些方面,我国的大学新生还多靠自己“摸索”。专家认为,这也应该是未来我国高校教育链接中学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看得出来,大学作为这段路程的终点,需要为学生的适应提供帮助,但是所谓“链接”从来就不会是一边的事情,大学做好准备的同时,高中又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我们的记者也是综合了全国多位知名中学校长的建议。

  近年来,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更好衔接的“衔接式教育”成为不少教育学者思考的课题。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给出的建议是,开设大学先修课。

  王殿军:作为大学,要改变大学现在这种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从中学选招高分生,要主动参与到中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设计中来,要从只通过分数选招,变成积极参与培养,注重全面评价,多元选拔录取,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按照业内的解释,教育先修课就是对学有余力的高二学生,提前开大学选修课。事实上,目前北大已经和20多所重点中学共同进行“先修课”的实验。第一批五门包括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北大承诺:先修课成绩将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时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王殿军认为,这个思路完全可以做的更大。

  王殿军: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一所大学来做的,那叫大学专用饭票。大家知道在食堂吃饭拿饭票,饭票就本校专用,如果修了这个学分,北大可以用,清华就没用。如果是一个全国的,选完之后,事先统一统考,考完之后,你获得的是全国通用的“粮票”。

  王殿军进一步解释,在这个方面的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因此,这项工作要高校与中学联手来作,教育行政机构的高教与基教部门也要对接。

  需要对接的还不只是学生的课程,福州一周校长李迅就建议,教课的老师同样需要经常和大学串门。用他的话说,大学和中学之间要牵手。

  李迅:我想起了那首歌,牵手,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快乐着你的快乐,没有坎坷不必走。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则表示,想要科学的培养中学人才,就不要嫌综合评价体系太复杂,培养孩子本来就是最复杂的工程;也不要担心“大学先修课”给孩子增添负担,因为只要设计合理,这只是为孩子们进入大学提前做好的一个准备。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