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人游学之重:挥洒千金一场奔忙 值得与否引拷问

2013年08月16日 0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王浩成)这个暑假,刚刚结束了一学期忙碌的中国学子似乎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或徘徊于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瞻仰大学人文气息,以期为己立志;或远赴海外,体验多元文化的同时,为将来的留学铺路踩点。然而一场奔忙之后,收获是否对得起曾经的付出,引发源自多方的拷问。

  国内名校游:甘受奔波之苦 只为名校情结

  进入暑期以来,北大、清华等名校成旅行社青睐对象,未名湖、博雅塔前拍照者络绎不绝。“名校游学,树立志向,激励学子,体验文化”,旅行社名目众多的口号无不迎合国内众多学生和家长追求名校的心理需求。

  一时间,本应静谧的校园内游客拥挤,“黄牛”猖獗,一些游客更是随手扔垃圾、一路刻字留念,不文明的举动带来不和谐的嘈杂,受到影响的师生无奈摇头苦笑。

  这些与大学氛围的格格不入刺痛旁观者的神经,在声讨部分游客不文明举动的同时,媒体将抨击对象上升到了“名校游”背后蕴含的国民心态。有媒体辛辣发问,“不知那在校门前留影的踌躇满志能否延续到发榜之时?在古物上的涂抹刻画当真能保佑日后金榜题名?”

  不过,参观者在享受沾染名校“灵气”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付出着旁人难以洞悉的代价。据调查,散客排队挤进北大至少要一小时,在北大门外长长的等候队列中,上演着“朝圣者”的众生相。

  难忍酷热的女孩,直接蹲在地上,冰水敷头。一位来自辽宁的父亲边给孩子扇风边布置“回家写篇作文”的任务。入场时更为混乱,人们拥挤在一条狭长的道路中,前胸贴后背地进入窄小的入口。

  自国内名校游火爆以来,围绕着名校“该不该开放”的争议从未消退。2011年,面对游客带来的诸多问题,北大推出“限游令”:每天限制游客5000人次,游客需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从指定入口进入。然而,后来出现游客硬闯与保安冲突、学生“黄牛党”等怪相。

  无疑,人们心里的“名校情结”不应受到指责,他们为“朝圣”所做出的忍耐与付出更令人动容。但正如一位北大学子在面对花神庙的满目涂鸦时所言,“与其来这里发宏愿,不如真正去努力考上这里。”

  空难阴影难阻国人游学潮 频遭侵权却申诉无门

  2013年7月6日,一架韩亚航空的客机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着陆时发生事故,3名参加海外游学夏令营的中国女生遇难,将近年来在中国悄然兴起的假期海外游学一时间推到风口浪尖。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不幸,但中国学生赴海外游学的脚步却未因此停歇。专家估计,今年暑期赴美游学的学生人数将达10万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官员统计,参加游学团赴美的中国学生人数,由2010年的968人上升至2012年的1785人,两年增长了84%。

  游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似乎总不能令人放心,旅途中发生意外情况更是家常便饭。一位游学团领队回忆,一名学生因为不喜欢行程而擅自离队,带团老师不得不中止当日行程去找人,但那个孩子被找到归队时却是一脸的无所谓。

  除安保难以万全之外,假期海外游学更是频频遭遇维权困境。在赔偿方案问题上,韩亚航空与事故受害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

  近年来兴起的“游学打工”热,更折射国人在海外的坎坷境遇。一位彭姓学生讲述其遭遇:先是被安排在一家果园从事农事工作,因与雇主理念不合,又被转到一家旅馆当保洁工,经常被欠薪,住宿环境劣质,与5位室友挤在双人间,中介对她的遭遇则不闻不问。彭同学质疑像她这样的案例不少,可是却又申诉无门。

  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目前在游学中,各个环节的责任归属不清,游学本身是需要治理的,但也不能一出事,就因噎废食,一定要分清责任。”

  一掷千金换来“到此一游”? 折射素质教育之殇

  无论是国内名校游还是海外游学,或多或少都落入“到此一游”的窠臼。假期的北大被戏称为“北京大学人民公园”,校友门、未名湖、博雅塔、百周年纪念讲堂成了“黄金游览线”。

  海外游学的高昂花销更令人乍舌。外企工作的赵先生为儿子报名了北美夏令营,25天的行程花费几万元。面对“费用过高”的质疑,某旅行社负责人表示,“肯定比普通旅游价格高一些,除了时间长,主办方还要加派人手组织,保障孩子的安全,这都需要成本。”

  高昂花费究竟能否换来孩子切实的收获,这一问题有待商榷。开封某中学组织学生参加赴美国游学夏令营,回国后学生反映说,所谓的参观名校,其实就是到大学门前看一眼。

  分析称,这些打着素质教育名号的夏令营,折射出的却是素质教育之殇。商业化的高校夏令营,无法让学生在参观中增长知识,亦无助于成绩提升,涂鸦“留言”行为更体现个人素质的缺失。最终,学子们除了留下曾到名校一游的记忆之外,便没有其他收获。

  媒体指出,游学的落脚点是“学”,应是求学与游历的契合,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虽然争议之声甚嚣尘上,但游学热潮短期内仍无“刹车”之意。业内人士透露,官方禁令难管旅行社经营行为,作用有限;学校教师则表示,校方对此持中立态度,仅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家长亦有自身苦衷,“孩子在家没人看,送出去旅行,也能让自己安心工作。”

  亦有声音认为,尽管“游学热”引发一些争议,但不应否认这一教育方式的积极意义。华裔教育家朱宝玲认为,孩子可以去名校体验学术氛围,去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这种体验往往比上一两堂知识课更有价值。

  暑假,对于学子而言,本应是其经过一学期的辛勤学习之后,休养生息,自我调整及再充电的时候。然而,中国学生暑假选择了继续奔忙,引发种种议论,这样的辛劳与付出是否值得,唯有留待当事人自己去衡量品味。(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姓名为化名)(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