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盘点30年大学新生装备变迁 从BP机、手机到安全套(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8月29日 09:24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他们说

  物质很匮乏,但幸福度很高

  在那个年代,读大学意味着跳出农门。杨德东说,他们都很珍惜。“你想啊,到学校后用上了电、自来水,吃的也比在家好,经常能吃上豆腐,所以只想着学习。”杨德东回忆,晚上搬着马扎到路灯下学习的同学非常多,到后半夜才会少一些。在学习之外,最让人幸福的娱乐活动,是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还有打排球、踢足球。

  “虽然物质很匮乏,但幸福度很高。”杨德东用这句话,总结那时的大学生活。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1988-1997】

  腰上挂着BP机

  是件很拉风的事

  从免费到收费,从包分配到自己找工作,“天之骄子”的光环渐失。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恰逢政策转变,多了份时代独有的焦虑,和对新生活的思考与追求。他们的行李里,电子产品开始走俏。

  “天之骄子”光环渐失

  1977年高考恢复后近20年的大学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宠儿”。当时,高校录取率极低,读大学有津贴、工作包分配,还享受“国家干部”的待遇。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政策改革,让“天之骄子”们走下“神坛”。

  1993年,国家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不再区分两种计划形式,取消“统招统分”制,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贷学金以及专项奖学金制度,学生上大学需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次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再到1997年,中国高校实行全面招生“并轨”,上大学就有“铁饭碗”成为过去。

  电子产品开始走俏

  自1988年到1997年,新生的行李里,多了不少时髦玩意儿,像录音机、BP机等电子产品。

  1992年考入郑州某高校的李女士说,那时的录音机要几十元钱,一半新生都带有,主要用来学习英语。“有时播放流行歌曲,都是港台明星,四大天王是我们的共同偶像。”李女士说,她报到的时候还带有刘德华的专辑磁带。

  此外,小风扇、电暖壶等生活小电器,开始出现在大学生们的行李中。李女士说,当时宿舍条件比较简陋,“这些小物件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有的同学家庭奔向小康,个别条件好的同学还购置了BP机这种高档货,在校园里非常拉风。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