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鲁迅《风筝》“飞”出教材引热议 超七成网友反对(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9月05日 08:49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新生代作家:可以在泛读课程中推荐

  对于鲁迅文章离开初一上册课本,“80后”著名河南籍作家南飞雁并不感到意外:“鲁迅先生的创作时期处于白话文刚兴起之时,遣词造句都与现行白话文有很大差别,很多学生阅读后理解字面意思都难,再去面对其后深层的含义就更显艰涩难懂。别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在20年前我上学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甚至当时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把鲁迅先生的文章喻为‘难啃的骨头’。”

  同时,南飞雁也给出了建议:“是否中小学生也能像大学中文课那样,也有自己的泛读课程,教育部门适时地在泛读课程中为同学们推荐鲁迅先生的文章,为那些喜欢鲁迅的孩子提供更多途径、更多选择。”

  【反对派】

  大学老师:要在孩子心中从小埋下文学的种子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宏志认为,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放在中小学课本里,学习文章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就知道鲁迅这个名字。“很多人对于文化思想的接受就是从小通过教材中出现的文章和人物得来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会为少年的思想埋下种子,他们会记住有一个人叫鲁迅,未来当他们到达一定的年龄,记忆中鲁迅的名字和作品会浮现,引导他们去找更多鲁迅的作品阅读,甚至去研究鲁迅。这时从小埋下的种子就生根发芽了。”

  在刘宏志看来,把一些语言优美,却没有任何意义的美文放进中小学课本才是不合适的:“中小学课本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字句,更是视野。”

  对于目前学生普遍反映鲁迅文章读不懂的问题,刘宏志分析,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教师。“不要说中小学生不理解,其实中小学老师也不一定理解鲁迅。很多老师口中讲述的鲁迅是被意识形态化的鲁迅,是僵化的、不可爱的鲁迅,但鲁迅本人是一个极其丰富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毛病,他总在不断批判他人的同时反思自己,是一个在动态进程中始终保持开放姿态的自由斗士,完全不是僵硬的人。鲁迅背后的复杂性最是生动。”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